最近有个事儿挺有意思。那天我在陆家嘴喝咖啡,听见隔壁桌两个基金经理聊得热火朝天。一个说:"现在散户越来越精了,不好忽悠。"另一个冷笑:"精什么精?连基本的数据都不会看。"这话听着刺耳,但仔细想想还真有那么点道理。
一、10万亿市场的暗流涌动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非货币基金保有规模突破10万亿大关。最抢眼的是券商渠道,9.4%的增速把银行和第三方平台都甩在后头。那张券商渠道强势表现的图我盯着看了半天——1.08万亿的股票指数基金规模,55%的市场份额,这数字够吓人的。
但有意思的是,当我打开股吧论坛,发现大多数人还在讨论"明天哪个板块会涨"。就像我认识的老张,天天盯着K线图研究"金叉""死叉",去年牛市愣是亏了30%。问他为啥,他说:"主力太狡猾。"这话说的,好像市场就该对他温柔似的。
二、牛市里的致命误区
说到牛市,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大多数人觉得牛市就该死拿股票,但实际上呢?我观察了上百个账户后发现,「适时换股」的收益要比「盲目持股」高出2-3倍。这不是我说的,是数据告诉我的。
有三个常见陷阱特别要命:
上周碰到个典型案例。某科技股45天里拉出7个涨停,论坛里一片欢腾。但有意思的是,通过大数据系统看到的「机构库存」数据(就是反映大资金活跃程度的指标),在四个关键位置呈现完全不同的故事。
图中标出的①到④位置,要是光看股价波动,估计90%的人早被震下车了。但「机构库存」数据(那些橙色柱体)一直很坚挺,说明大资金根本没走。结果呢?这票后来又涨了40%。
三、数据的魔鬼在细节里
更讽刺的是另一个例子。同样四个反弹位置,走势看着挺美是吧?
但「机构库存」数据压根没动静——这意味着所谓的反弹纯粹是散户自嗨。后来这股票跌起来那叫一个惨烈,论坛里骂声一片。要我说啊,这不是主力狡猾,是自己不肯睁眼看数据。
四、费率改革下的新玩法
说到这儿得提提9月刚出的费率改革新规。要求销售机构跟投资者利益绑定,这招够狠。但我发现个有趣现象:银行在猛推固收产品(2.24万亿规模),券商在狂卖ETF(1.08万亿),第三方平台则在搞"流量大战"。
这不就是典型的各显神通吗?可惜大多数散户还在用20年前的老方法炒股。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阿姨,坚持认为"买基金就要去银行",问她为啥,"因为银行靠谱啊"。结果她买的某明星基金三年没回本。
五、破局的关键钥匙
说到底啊,现在市场早就不玩虚的了。那些还指望靠小道消息发财的,迟早被淘汰。我自己这些年最大的感悟就是:情绪是投资最大的敌人,「客观数据」才是最好的朋友。
就拿最近火爆的ETF来说吧。为什么券商渠道能吃掉55%的市场份额?因为交易便捷、成本低啊!但这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专业投资者都在用数据说话,而散户还在凭感觉操作。
记得有次参加业内交流会,某私募大佬说了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未来五年,不会用量化工具的投资者,注定要被收割。"当时觉得这话太绝对,现在想想还真是一针见血。
六、给普通投资者的忠告
我不是来给大家上课的。这些年见过太多悲欢离合,说几点实在的:
就像开头那两个基金经理说的,"连基本的数据都不会看"。这话虽然难听,但确实是实话。现在的市场,「交易行为」数据才是王道。
最后说回那个10万亿的基金代销市场。表面看是渠道之争,实际上是认知之战。那些能持续赚钱的人啊,早就不是靠运气了。
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信息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 旨在分享投资方法论与市场观察。 所有提及个股仅为说明量化分析原理, 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 金融市场风险莫测, 请读者务必根据自身情况审慎决策。 如内容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作者处理。 谨记: 凡是以本人名义推荐个股或指导操作的, 均为诈骗行为, 本人从未开设任何收费群组或提供荐股服务。 投资路上, 愿与诸君共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