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承认难以单独应对中国,转而联合36个盟友国家,试图构建G7 北约 欧盟的联合阵线,对中国展开多边施压。最新一轮中美贸易谈判选址西班牙马德里,美方由财长斯科特·贝森特带队,中方首席代表则是副总理何立峰。为期两天的会谈聚焦四大核心议题:知识产权保护、强制技术转让、稀土出口限制以及双边关税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谈判前夕,特朗普高调动员盟友国家,以次级制裁为名,企图组建对华施压联盟。这一举动看似强势,实则反映出美国单边主义策略的失效,以及全球经济权力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这种拉帮结派的做法令人想起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但当今全球化经济已发生质变:国际供应链环环相扣,市场利益深度融合。欧盟在5G网络建设、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与中国形成合作共赢关系;东南亚国家依赖中国的产业链供应和消费市场;就连日本、澳大利亚等美国传统盟友,在稀土进口、农产品贸易等方面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往来。
特朗普警告盟友不要做中国帮凶的言论,显然忽略了当代国际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多极化世界中,没有国家会无条件牺牲自身利益。德国、法国公开反对追随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意大利低调恢复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都是对这种围攻策略的实际否定。
中国谈判团队在马德里展现出沉着冷静的姿态,这种自信源于三大优势: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赋予稀土管制等反制措施实际效力;中国市场作为跨国企业重要利润来源的地位;以及通过RCEP、金砖合作等机制构建的多元化国际伙伴网络。中方还主动提出技术转让标准化等建设性方案,推动谈判从是否让步转向如何共同制定规则。
特朗普的围攻战术本质上是面对全球化重构的焦虑反应。传统联盟体系正在被新的权力范式取代:供应链成为实力象征,市场规模决定话语权,技术标准等同规则制定权。中国在制造业升级、数字经济等领域的进步正在重塑竞争格局。颇具讽刺的是,美国用旧式政治联盟应对新经济竞争,反而可能削弱其主导地位。
当前贸易争端的本质是全球发展成果分配之争。稀土议题尤其具有象征意义:不仅涉及供应链安全,更关乎资源收益与环保责任的公平分配。若能将其转化为制定可持续开采标准的合作契机,或将成为全球治理创新的典范。
这场博弈的深层意义在于:当经济民族主义遭遇全球互联现实,国际社会需要建立怎样的新型合作哲学?或许最终的答案会超越简单的对抗逻辑,为21世纪的全球治理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