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北京官宣“十四五”收官时GDP将突破5万亿元,成为继上海之后中国第二个、全球第21个迈入“5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这一数字不仅超过瑞典、比利时等国家经济总量,更意味着京沪双雄已超越全国2/3省份的GDP规模。北京仅用四年时间实现从4万亿到5万亿的跨越,相当于五年内“再造”了一个海淀区(2024年GDP为1.29万亿元),展现出超大城市减量发展背景下的“北京奇迹”。
两次全国经济普查成为京沪加速崛起的关键推手:2018年“四经普”将研发投入纳入统计,2023年“五经普”新增自有住房虚拟租金及数字经济核算,两次调整累计为京沪注入超7000亿元增量。北京凭借密集的科研机构(全国半数以上院士、1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央企总部(90家)优势,成为统计优化的最大受益者。
北京以“去工业化”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信息服务业突破万亿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超8000亿元,与上海齐平。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尤为亮眼——备案大模型158款(占全国30%),企业数量超2400家(占全国50%),AI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稳居全球第一梯队。与此同时,中关村科学城聚集全国1/3的AI独角兽,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支撑万亿级前沿产业。
北京的“四中心”定位(政治、文化、对外交往、科创)赋予其独特资源集聚能力。作为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的集中地,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6%,连续八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榜首。政策试点如数字人民币、自贸区升级等均优先落地,形成“制度创新—产业变革”的共振效应。
京沪GDP领先广深的差距相当于一个东莞的体量(2024年东莞GDP为1.23万亿元)。定位差异是根源:京沪作为直辖市,承载国家核心功能,而广深虽为一线城市,行政层级和政策红利相对受限。产业格局上,北京依托央企总部和研发优势发展知识经济,上海聚焦硬科技(集成电路、大飞机、生物医药);相比之下,广深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如深圳通信设备产业受华为出货量波动冲击,广州汽车制造业增速放缓。
5万亿的北京将跻身全球城市GDP前十强,与东京、纽约、洛杉矶等比肩。其人均GDP达22.8万元(约3.2万美元),能源利用效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65.9%,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双突破。在临空经济、数字经济等赛道,北京与上海形成“双枢纽”格局,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关键节点。
北京仍需破解三大课题:一是平衡“减量发展”与创新扩容的矛盾(累计疏解3000家制造业企业);二是巩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优势;三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枢纽保卫战”。而广深则需在新能源、低空经济等赛道实现弯道超车,重塑竞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