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宝盈基金又一位百亿级权益基金经理杨思亮离职的消息,不禁让我想起这些年公募行业的人来人往。从2021年郝淼转投嘉实,到李健伟、陈金伟相继出走,再到现在的杨思亮加盟易方达,宝盈基金的人才流失似乎已成常态。
但说实话,这些新闻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们总是后知后觉地看到这些消息,等新闻出来的时候,人家基金经理可能早就调整完仓位了。这让我想起一个老股民常说的话:"买传闻,卖新闻"。
在A股市场混了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这个市场的独特之处。国外市场是根据已知信息做交易判断,而我们的A股市场却总是打提前量。利好出来前股价已经涨上天,等消息公布时反而成了出货良机。
这就是为什么散户总是操作不好的原因。你能有几个预测大师呢?那些赢家赢的不是能力,而是信息差。我见过太多人追着新闻跑,结果总是慢半拍。就像2025年5月那波白酒暴跌,很多人说是"黑天鹅",但真的是这样吗?
记得当时白酒板块跳空低开,20个交易日平均跌幅超过6%,成为两市跌幅最多的板块之一。很多人觉得这是突如其来的利空导致的。但如果我们看看当时的交易数据,就会发现机构早就开始撤退了。
有人可能会说:"机构的行为怎么可能让我们看到?"但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了。就像下面这张图展示的:
这是白酒板块的交易行为数据图。图中橙色柱体反映的是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数据。可以看到,在年初那波反弹结束后,机构资金就已经不再积极参与交易了。如果当时能看到这些数据,谁还会觉得这是"黑天鹅"呢?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所谓的"利空出尽是利好"的情况。比如2025年7月19日被爆出突然被ST的诺泰生物:
新闻写得惊悚无比,说什么社保基金踩雷。结果22日复牌后低开高走,之后四天最大涨幅超过25%。这哪是什么"利空出尽",分明是机构早就进场布局了。
这些年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A股市场,最重要的不是看新闻、听消息,而是要看懂真实的交易行为。所有因素最终都会反映在交易上。
量化数据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还原市场真相。它不会像新闻那样滞后,也不会像小道消息那样真假难辨。它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面对基金经理频繁跳槽、市场消息纷繁复杂的现状,普通投资者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观察市场的工具和方法。
不要总是追着新闻跑,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量化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信息滞后的困境,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
回到开头的基金经理离职新闻。其实这些人事变动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意义不大。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投资方法论,找到能够帮助我们看清市场真相的工具。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筛选和解读信息比获取信息更重要。量化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筛选器,它能帮我们过滤掉噪音,抓住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声明:
以上内容基于网络公开信息整理而成,如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建议。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均为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