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公司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度“体检”。9月12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新版《期货公司分类评价规定》,明确从2025年起实施。
这份新规不仅更名了,还彻底重构了评分体系,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衡量一家期货公司的综合实力。
过去大家可能更看重规模和利润,现在监管层更关注你是否真的在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否具备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评分新逻辑,不再一刀切
这次新规最大的变化,就是把评分标准分得更细、更明确了。原来“市场竞争力”是一个大项,现在被细化成三大类、9个小项,具体包括:
净利润(这一项没变)
经纪业务净收入
期货交易咨询业务净收入
做市、衍生品交易业务指标
资管产品日均持仓保证金
月均净资本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增了“做市”和“衍生品交易”这两项,这意味着,谁能在这些创新业务上跑得快、跑得稳,谁就能在分类评价中拿到更高分。
此外,原来考察“成本管理能力”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两项指标,现在被删除了。监管层的态度很明确:不希望公司为了评分好看而控制投入,反而鼓励期货公司做大做强、加快创新。
扣分规则更合理,加分项目更有导向
新规还对“扣分”机制做了优化。过去一个违规行为可能导致公司和高管都被扣分,但现在明确:不重复扣分,只扣最重的一项。这样避免了“连坐式”处罚,让评分更加公平。
同时还新增了一项:如果期货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控人违规,这也会影响公司评分。目的就是把监管压力传导到公司背后的“大人物”,让他们也必须合规守法。
而在加分方面,新规更注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例如:
增加“产业客户日均持仓”这一指标、调整“机构客户日均持仓”的评分方式。
换句话说,你是不是一个“接地气”的期货公司,能不能服务好产业客户、金融机构,这些都能直接体现在你的评价分数里。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期货”这类服务模式被从原来的“服务实体经济”评分项中拿了出来,单列成专项评价。这种调整,能更精准地反映每家公司在细分领域的能力。
新规背后:监管思路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2009年起,证监会就开始对期货公司进行分类监管,这已经是第四次修订了。为什么这次改得这么彻底?因为整个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今年上半年A股几家头部期货公司的表现看,很明显,传统的经纪业务占比正在下降,而资管、做市、国际业务等新兴板块,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瑞达期货靠资管业务提升了整体营收;南华期货则靠国际化业务拉升手续费和利息收入;而依赖传统经纪业务的永安期货,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4.6%,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这说明,行业正在从“赚快钱”的模式,向“高质量服务+多元收入”的方向转型。而这次新规,正是为了顺应这个趋势,用更科学的评分模型,引导公司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力。
程小勇(广州金控期货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就指出,未来期货公司的竞争逻辑会被重构:
不再比谁客户多、利润高,而是比谁能更好服务产业客户、谁的衍生品能力更强;在资产管理方面,不能只看规模,还要看实际收益和持仓情况;风控方面,也要从“事后补救”转向“场外衍生品的创新风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