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三巨头,暗中卷起了折扣超市
迪丽瓦拉
2025-09-14 20:55:21
0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正和岛)

作 者:巴九灵

外卖大战的“到家”战火还在燃烧,巨头们又围绕“到店”打了起来。

9月10日,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图上线“扫街榜”功能,当天就吸引了4000万用户涌入。这意味着,美团派系的大众点评,在一天之内就丢掉了“国内最大美食榜”头衔。

打“到店”之前,还有一处伏笔——巨头们亲自下场“开店”了。

8月中旬,京东在河北涿州开出首家“京东折扣超市”,紧接着29日,就在刘强东于街头与群众共饮散装白酒的当天,京东又在宿迁连开4家新店。

京东折扣超市河北涿州店。图源:京东黑板报

几乎同时,阿里将旗下的“盒马NB”正式升级更名为“超盒算NB”。这里的“NB”取自“Neighbor Business”(邻里商业),品牌焕新后,近期一口气在江浙沪10座城市亮相,连开17家新店。

美团也不遑多让,自营品牌“快乐猴”首店,选在了阿里总部所在地杭州。

虽然各自的表述略有不同,但三巨头开店时都强调了“源头直采”和“天天低价”,叠加“直营”的噱头,这些新店人气爆棚——

据媒体报道,京东涿州店开业头两天就吸引了10万人次,相当于当地主城区近六分之一的居民前来购物;美团快乐猴出现了“每15分钟就要补一次货”的火热场面。

美团旗下折扣超市“快乐猴”。图源:美团APP

很快,商业观察者们就判断,这样的开店方式,其实就是“硬折扣”模式在国内的本土化创新。

所谓的“硬折扣”,相对于短期促销的“软折扣”,是一种长期的“低价不低质”。

上半年是外卖大战,最近又重启团购大战,这个不在聚光灯下的“折扣超市”战,又是怎么一回事?

硬折扣店,为何火爆?

带着好奇,笔者实地走访了美团在杭州的首店及其周边,有几个发现。

直观感受是,店面风格简洁,大约1000平米的空间,没有复杂装修,货架整齐利落。头顶显示屏滚动播放着蔬果农药检测结果,随处可见的“9块9”“X折”价格贴纸,粗暴却醒目。

其次,是选品相对聚焦,布局暗藏心思。

不同于传统大卖场的琳琅满目,美团店一进门就是人流最密集的蔬果肉蛋区——“15分钟补货一次”大概就发生在这里,用低价生鲜引流意图非常明显。

再往里面走,是包装零食、日用品区,客流会稍少些;而且能感受到,自营或定制产品占比不低。

显然,这类标品毛利更高,是平衡整体利润的关键。最后的旁边有一排自助结账机器,设计不花哨,很接地气。

图源:小红书

出店后,笔者还逛了周边的农贸市场,这里人气反差极大,冷清了不少——看来这种“天天低价”的超市,确实戳中了附近居民的需求。

有网友反馈,巨头们卖的蔬果生鲜,能比当地常规零售价低15%—20%;甚至有人提到,家庭日常购物在这里能比其他店省近一半。

还有评论形容:这些店就像“把批发市场搬进了城里”——来这儿不是为了“逛”,而是为了“完成任务”,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买齐日常生活必需品。

很自然的,这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硬折扣店”的长期低价,是如何实现的?

简单点说,巨头们用强大的数字化选品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大幅压减甚至跳过了传统零售的诸多中间环节,新建了一套“降成本体系”。

“硬”的核心,就是用工厂价、精选商品、高效物流这套组合拳,把价格打下来。

在采购端,硬折扣店普遍采用F2C(即从工厂直达消费者)模式,直接对接产地或工厂。

以生鲜果蔬等产品为例,通过源头直采确保新鲜的同时,也砍掉了中间批转费用;对于包装商品,定制生产与自有品牌消除品牌溢价和渠道加价,可以从源头控制成本——比如“超盒算NB”,其自有产品占比高达60%。

其次,通过精准聚焦高频刚需商品,规模化采购带来的庞大订单量与高度计划性,把平摊到单品的原料、生产及人力成本压缩到了极致。

到了门店运营环节,生鲜果蔬直接用周转筐陈列,零食日用等商品就地开箱销售;“去装修化”的极简风格,节省物料与开店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后续理货、维护的人工投入。

与这套逻辑相匹配,硬折扣店的核心目标人群,正是对价格敏感、又追求 “质价比”的普通日常家庭。

而深入社区的选址,既能借助大量客流实现薄利多销,还能凭借极高的商品周转率——尤其是蔬果生鲜类,让食材始终保持新鲜。

由此,一条清晰的商业正循环随之形成:低价吸引客群,高周转维持品质,好口碑进一步强化复购,最终实现“性价比”与“质量”的良性互促。

旧瓶如何装新酒?

实际上,硬折扣在海外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以德国的ALDI、Lidl为代表,在欧美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

2019年,ALDI进入上海,开局虽创下“上午开业、下午断货”的盛况,但热度未能持续。随后几年,其增长明显陷入瓶颈,未能实现规模化扩张。

ALDI超市。图源:ALDI奥乐齐官网

外国品牌的水土不服有多重因素。

首先是理念。

对中国大部分社区老百姓而言,“便宜”之外,“高频次、小批量、重鲜度”是普遍的购物习惯。

同时,中国城市的格局和人口密度,也有别于海外的“地广人稀”。

在欧美,硬折扣店的定位是“穷人超市”,选址偏远、装修简陋,驱动低价靠90%的自有品牌。

但到了中国,洋超市的自有商品,在老百姓心里抵不过海天、金龙鱼等知名品牌。同时,开在社区商业中心走精致路线的Aldi,让中老年人觉得“价格肯定贵”,让年轻人又觉得不如盒马、山姆“有格调”。

再加上,中国一线城市高企的租金与人力成本,国外硬折扣品牌既要兼顾进口商品,又要对接本地供应链,运营效率远低于本土品牌。

而较少的门店数、有限的采购量,让缺失规模效应的它们难以降本,最终陷入“越低价越亏损”的恶性循环。

行业数据显示,硬折扣本身利润率极低,平均仅1.5%—5%。ALDI在华表现最佳时也仅5%,部分地区甚至低至2%—3%。

与之对应的,是沿用欧美“大包装、低频次、驱车囤货”购物模式的山姆和Costco。

它们将客群精准锁定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中产偏富家庭,其选址于城市郊区,依托全球供应链保持品类齐全,并以“会员制+品质升级”为卖点。

这种模式与主打“效率革命+社区普惠”的硬折扣店形成了显著区别。

山姆会员店(北京石景山店)

在国内,与硬折扣模式较为接近的,是同样立足社区、瞄准家庭消费、强调“性价比”的永辉超市。然而,作为传统商超代表,永辉走的是“大而全”路线,SKU多达数万个,以满足一站式购齐需求。

其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庞大渠道网络向品牌方收取“摊位费”,并凭借采购优势提供折扣。相比之下,硬折扣则类似小而精的“工厂直营店”。二者之间的差异,堪称一场“渠道为王”与“商品为王”的较量。

现阶段,互联网巨头之所以在诸多模式的竞争之中选择以硬折扣切入,可能也是感受到了供需的变化与科技赋能的趋势。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报告指出,“性价比”已成为消费决策的首要考量,“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成了大众的普遍心态。

同时,市场还呈现出典型的“K型分化”:高端需求依然旺盛,而基础日用消费则日趋理性。

“该省省,该花花”成为年轻群体的消费态度,而硬折扣所主打的“低价优质”,正好切中了这一结构性变化。

其次,供给与渠道能力接近到位。

随着数字化和AI技术不断推进,互联网巨头积累了足以颠覆传统零售的能力。

借助大数据分析,门店可精准预测区域偏好,实现“千店千面”的精细化运营——这不仅大幅降低了试错与滞销风险,也对数字化能力滞后的传统商超构成降维打击。

更重要的是,硬折扣店并不止于线下销售节点,还可成为即时零售的前置仓与履约枢纽。“店仓一体”模式,能提升外送效率、压低末端运营成本,在战略层面与三巨头当前的“外卖大战”形成呼应。

或许是参考了外国品牌的水土不服,本土玩家在入场时也主动迭代,推出了规模更小、成本更低、更聚焦高频刚需的新店模型,用极致性价比应对市场“K型分化”。

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从潜力来看,当前中国硬折扣店渗透率仅8%,远低于德国的42%、日本的31%,增长空间可观。

目前市场上,除了ALDI,还有鸣鸣很忙等零食硬折扣品牌,以及浙江联华福德超市这类区域性代表,但尚未形成全国性龙头。

不过,蓝海空间的释放并非易事,无论是品类拓展,还是下沉市场扩张,都绕不开对本土成本结构、消费文化与竞争生态的深度适配。

又又又是这三家

不难预见,如果下沉市场的爆发力和适应性得到初步验证,巨头们会加速复制和扩张。那么到时候,美团、京东、阿里(盒马)在硬折扣赛道又各自有什么优势和短板?

先看京东,它在三者中门店面积与SKU数量最为突出,核心优势源于深厚的自营采销体系和庞大的物流基础设施。

试水阶段,京东将门店设于下沉市场中心商圈,意图依托物流枢纽实现高效运营,并与京东七鲜等业态形成互补。

不过,“大店模式”也意味着更高的租金成本与运营复杂度,需要极高客流和周转率才能维持盈利。而在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往往极为敏感。

盒马的优势,在于生鲜领域的长期积累与高占比的自有品牌,以及阿里生态的流量支持与饿了么的配送能力。截至目前,从“盒马NB”升级而来的“超盒算NB”门店总数已接近300家,扩张迅速。

超盒算NB店

它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超盒算NB”与盒马鲜生等原有业态的协同与差异化定位,避免“左右互搏”的同时,在快速扩张中维持门店管理与服务质量的稳定。

最后是美团,它有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本地生活流量入口以及强大的地推团队。

但作为线下零售的新参与者,其在商品研发与供应链深度方面仍需时间积累和验证,特别是生鲜品类的损耗控制能力,更是直接影响硬折扣店的盈利水平。

美团旗下折扣超市“快乐猴”。图源:美团APP

尽管策略有别,但三巨头共同面临着在极薄利润中实现可持续盈利的挑战。

即便跑通了单店或单区域的生意模型,后续的同质化竞争与价格战也不可避免。想要破局,就得打造出自己独特的优势与鲜明的品牌认知。

总而言之,硬折扣模式正是新玩家们整合了资本、数据与供应链优势后,以极致效率切入市场、抢占高频刚需民生消费领域的利器:

与农贸市场相比,它能提供更稳定的低价;与传统商超相比,它极简直接的风格叠加数字化能力,让货品匹配更精准、购物更高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影响市场大事件:央行副行长陆磊... 每经记者:杨建 每经编辑:肖芮冬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NO.1央行副行长:人民币已成为...
    我市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增... 我市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增强水利支撑能力 ■ 截至目前,全市13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广发基金宣布增加瑞银证券为云计...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增加瑞银证券为旗下部分ETF的一级交易商。此次新增的一级交易商...
    神宇股份涨3.85%,成交额2... 5月6日,神宇股份涨3.85%,成交额2.29亿元,换手率5.11%,总市值65.05亿元。 异动分...
    湖北国资:一年收了4家上市公司... 你好,我是涛哥,专注于并购重组投资。这是涛哥的第69篇原创文章。 2024年,湖北国资收了4家上市公...
    红利策略进化论:从防御盾牌到现... 当前市场对贸易摩擦的敏感度明显降低,近期各类关税消息虽然层出不穷,但A股基本走出脱敏行情,相关板块波...
    原创 腾... 海内外大厂大模型研发正在进入新升级周期,为了加速补齐技术短板,腾讯混元近日进行了大幅架构调整,重构研...
    特斯拉一季度净利锐减71%!马... 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他计划在5月“大幅”减少为特朗普政府工作,以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