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后,欧盟曾冻结俄罗斯央行约2000亿欧元资产。
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由比利时境内的国际存托机构Euroclear保管。
可现如今,欧盟是花也不敢花,退也没法退。
烫手山芋还是定时炸弹
比利时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马克西姆·普雷沃的意思很明确:一旦欧盟决定没收这些主权资产,引发的将不仅仅是外交争端,而是一场可能摧毁欧洲经济的“可怕的系统性冲击”。
欧盟危机管理专员拉比卜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她坦言,最初各方都低估了保管这些资产的成本与风险。
仅Euroclear在今年的运营成本就高达2.3亿欧元,这笔钱俨然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但比起运营成本,更可怕的是没收行动可能触发的“破坏性多米诺骨牌效应”。
普雷沃直白地发问:“如果我们今天基于政治而非法律的理由没收一个国家的钱,明天,那些在欧洲投资的其他国家会怎么想?他们难道不会担心自己的资金安全,然后争相出逃吗?”
他们预测,一旦信任崩塌,资本外逃可能导致欧元区外汇储备蒸发掉整整5000亿欧元。随之而来的,将是欧元汇率高达10%到15%的断崖式下跌。
没收行为将直接点燃欧元的信任危机,促使全球央行大规模抛售欧元储备。
欧洲债券市场也将陷入动荡,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像南欧一些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可能会瞬间飙升,引爆新一轮的债务危机。
更让比利时寝食难安的是,一些人提出的将这笔冻结资金投入高风险投资以获取收益的“妙计”。
普雷沃和拉比卜都坚决反对,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投资亏了呢?谁来赔偿?难道要让比利时一个国家来承担这笔天文数字的损失吗?”
欧盟内部矛盾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上,以波兰、立陶宛为代表的东欧国家,由于历史和地缘上的切肤之痛,对俄罗斯抱有极高的警惕。
他们是没收方案最激进的推动者,认为这是制止侵略、展现决心的必要手段。
他们更深层的担忧在于,美国可能逐步减少对欧洲的安全投入,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此举来强化跨大西洋联盟的捆绑。
然而,德国和法国却踩下了急刹车。
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处境尤为尴尬。
一方面,它是乌克兰主要的武器供应国之一,今年就承诺了83亿欧元的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德国在俄罗斯有着高达220亿欧元的直接投资,一旦开启没收的先例,本国经济将遭受难以承受的重创。
法国总统马克龙虽然高喊“战略自主”,但在具体行动上却显得束手束脚。
国内极右翼政治势力的崛起,让他不敢在援助乌克兰的问题上走得太远。
俄罗斯一旦采取报复措施,法国企业在俄的巨额资产,比如道达尔公司那12亿美元的投资,可能瞬间化为乌有。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利时和德国联手,成为了反对快速没收行动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立场让那些主张强硬的成员国大为光火,但也让整个欧盟的决策进程陷入了僵局。
为了缓和矛盾,欧盟与七国集团合作,找到了一个看似折中的方案:不动本金,只用利息。
但这个方案并未平息争议。
俄罗斯方面怒斥这是“国家层面的盗窃行为”,而在欧盟内部,一些成员国也对利息分配的透明度以及潜在的腐败风险提出了质疑。
面对僵局,欧盟委员会只好祭出“拖字诀”。先进行长达6至12个月的法律审查,然后优化利息分配机制,最后将战略性冻结本身作为未来与俄罗斯谈判的筹码。
破坏规则的代价
不论这笔钱想要如何处置,其前提都是不成立的。
因为单方面没收一个主权国家的央行资产,在现行的国际法框架下,根本找不到坚实的法律依据。
欧盟不能一边要求全世界遵守他们制定的规则,一边自己带头撕毁规则。
俄罗斯的反制措施早已准备就绪。
莫斯科已经授权政府,可以对等没收西方国家在俄罗斯境内的资产。
据估计,这笔资产总额高达2800亿美元,其中欧盟国家的份额占了六成。一旦欧盟动手,一场“没收对没收”的恶性循环将不可避免。
结语
摆在欧盟面前的,是一个真正的“两难抉择”。
每一个选项的背后,都牵动着欧洲乃至全球的未来。
正如一位比利时官员所言:“历史不会记住谁最激进,但会记住谁最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