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科奇冰封的海岸线上,监测站默默记录着海冰的每一次细微位移;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上海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曲线则在屏幕上坚定地延伸。这看似毫不相关的两幕,却共同构成了一幅微妙而深刻的时代图景:美元霸权的松动,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美国国债,这个曾经被视为全球经济基石的象征,如今正以令人不安的速度膨胀。美国国债钟上的数字,以每秒10万美元的惊人速度飞速跳动,8月12日,总债务赫然突破37万亿美元的天堑。财政部如履薄冰,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便是为偿还高达250亿美元的旧债而焦头烂额。而一句带着自嘲意味的美国论坛热帖——“当年你们用航母逼我们买美债,如今我们用美债逼你们拆航母”——则像一根锋利的针,刺破了这颗摇摇欲坠的巨型债务气球。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2025年6月,中国的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在华尔街和华盛顿引发了震动:增持1亿美元美国国债。要知道,这笔资金甚至不足以购买一艘最新型的驱逐舰。然而,其象征意义和战略意图,却远超其本身价值。
中国选择的时机堪称老练:就在特朗普政府宣布暂缓对华加征关税仅仅36小时后,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库便更新了这1亿美元的变动。这绝非简单的财务操作,而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
六月的美债市场正经历一场剧烈的过山车行情:美联储释放的降息信号,导致十年期美债利率从4.5%骤降至4.3%,价格应声上涨。中国持有的7564亿美元美债账面瞬间浮盈76亿美元,此时增持1亿美元,更像是在顺势捡起一枚意外落地的硬币。
然而,更深远的意图,则隐藏在黄金交易之中。此前,中国央行已经连续18个月大举购入黄金,但六月却突然停止了这一行动。原因很简单:国际金价已攀升至每盎司2400美元的高位,增持成本远超历史均值。将资金转向短期美债,便成为外汇储备流动性管理的自然选择。
当日本豪掷126亿美元、英国狂买487亿美元美债时,中国的1亿美元增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尽管只占其总持仓的0.013%,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小心翼翼地触碰着美国的敏感神经:它既没有打破中国连续三年减持美债的趋势(2022-2024年累计抛售2813亿美元),又仿佛在债务悬崖边,给岌岌可危的美国递上了一根细若游丝的绳索。
特朗普团队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微妙的信号。在阿拉斯加美俄峰会期间,他突然松口表示“不考虑对中国加税”,此前威胁对中国购买俄油征收的“次级关税”也悄然消失。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在香港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国债,部分资金直接来自美债持仓的置换。
中国这一系列举动,都在悄无声息地瓦解着美元的霸权地位。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稳步攀升至12.8%,沙特石油贸易开始接受数字人民币,金砖国家支付系统也在加速推进。
虽然中国黄金储备已飙升至7396万盎司,但美债依然占据其外汇储备的23%。这并非出于对美元的信任,而是看中了其24小时全球变现的能力。瑞士信贷曾测算,中国每抛售10亿美元美债,美国财政的年度利息支出就将增加1.2亿美元。而剩余的53%,则被标注为“可承受风险”。
当美国年度债息支出突破1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烧掉两艘航母的造价时,中国正上演着一出精彩的平衡术:左手小心翼翼地捏着烫手的美债山芋,右手则在黄金与人民币的沃土中,播撒着新的希望种子。
这1亿美元的增持,如同在债务火山的火山口上,轻轻拧松了半圈阀门——既避免了岩浆喷发伤及自身,又让美国清晰地听到了螺栓转动的声响。这无疑是一次精妙的战略博弈,预示着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不可逆转的改变。
"
上一篇:16省市试点绿色外债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