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今天A股2.46万亿的成交额,3091只股票下跌的分化局面,我不禁想起上周一位老友的抱怨:"明明利好消息不断,为什么我的股票就是不涨?"这让我想起18年前刚接触量化数据时的顿悟时刻。
一、新闻背后的时间差陷阱
昨天的市场表现很有意思:沪指微涨0.13%,创业板指下跌0.47%。表面看是温和调整,但个股分化之剧烈令人咋舌。农林牧渔、石油石化领涨,科技板块却整体回落。这种分化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同时,今天的行情也是一个样,指数涨的很不错的,但多数股票下跌。
市场人士说这是"正常整理",建议关注硬科技和消费领域。但我要说的是:这些分析都建立在已经发生的数据上。在A股这个特殊的市场里,新闻永远滞后于真实交易行为。国外市场是根据已知信息交易,而A股是打提前量,利好兑现时往往就是股价高点。
二、白酒暴跌前的数据预警
记得2025年5月那场白酒危机吗?限酒令一出,板块20个交易日跌超6%。当时都说这是"黑天鹅",但数据早就发出警告。
通过量化系统可以看到,早在年初反弹结束后,"机构库存"数据就显示资金活跃度持续下降。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机构库存」数据,它清晰地反映出机构早已撤离。这不是什么黑天鹅,而是早有预兆的必然。
三、ST股的逆袭密码
更戏剧性的是诺泰生物的例子。被ST后反而大涨25%,让很多人直呼看不懂。但用系统观察「机构交易特征」,橙色「机构库存」数据持续不断,这种状态告诉我们:机构早就进场布局,利空反而成了洗盘工具。
显然,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橙色的「机构库存」数据,只有在开始阶段参与了一段,然后就长时间消失,这说明除了最初几天有机构参与外,之后机构资金就基本退出了。没有机构资金持续参与的股票,即使短期上涨也难以持久。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四、量化数据的降维打击
回到市场上,那些领涨的板块真的只是突发利好吗?看看它们的资金数据轨迹就会发现,早有资金在默默布局。而下跌的个股中,很多都是机构库存持续低迷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反映市场本质的数据。它们能帮你穿透表象,看清资金流动的真实轨迹。
对此,普通投资者面对最近的市场,以下3点是很重要的。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下一篇:外资“狂买”中国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