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常常给人留下了“地大物博”的印象。事实上,这一说法并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表达。我国在很多自然资源的储量上确实能够跻身于全球前列,尤其是在矿产资源方面,丰富的储备为国家的工业和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在许多资源的储量上表现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开采和使用这些资源。相反,在许多矿产资源上,我国却往往依赖于进口,其中铜矿的情况尤其明显。以2021年为例,我国的铜进口量就达到了当年全球铜产量的60%。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从理论上讲,中国的铜储量占全球的4%,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十,这样的数字似乎足以满足国内的需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虽然我国的铜资源储量相对较大,但与世界其他主要铜生产国相比,整体储量排名并不是那么亮眼,更重要的是,开采和提炼的效率亟待提升。
例如,智利和秘鲁,作为全球铜储量最大和第二大的国家,两国合计的铜储量占到了全球的40%。这不仅是因为这两国的储量丰富,还因为它们的开采难度相对较低,成本控制也较为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铜矿资源相对零散,多分布在偏远的边疆地区,这使得从开采、运输、冶炼到成品销售的整个流程变得复杂且耗时,这也无形中提升了生产成本。
因此,尽管我国在铜储量上表现不俗,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需求却依然不能得到满足。这造成了一个局面:为了勉强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每年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铜矿石,形成了一种对外依赖的局面。以2021年为例,我国一年大约消耗了1450万吨铜,这一数量可与当年全球铜产量的60%相媲美。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这些从国外进口的铜资源又究竟流向了哪些领域呢?
铜具有极佳的导电性能,在工业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尽管银的导电性更强,但因价格昂贵而不易普及;而铁虽然便宜得多,却在耐腐蚀性和耐用性上远不及铜。因此,在现代社会,铜这种金属常常被视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特别是在建筑、汽车、各类家电零部件的生产中,铜的使用量极为庞大,尤其在电力输送网络的建设方面,铜的消耗也异常可观。
截至2017年,我国的电力输送网络的总长度已超过了69万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数十圈。因此,可以说从国外进口的铜,无疑是用于极其重要的领域。此外,由于铜在我国经济和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自我开采还是依赖进口,我国的铜资源始终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为了能够增加铜的供应,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
早在许多年之前,当我国面临铜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时,国家曾通过回收国外的“洋垃圾”来获取包括铜在内的多种金属。然而,这不仅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显著的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都需处理大量“洋垃圾”,直至2008年,进口量一度突破5500万吨的峰值。
但进入2017年后,伴随着环保理念的提升,我国决定停止进口“洋垃圾”,一个影响随之而来,即再利用铜的产量开始出现下降,这也导致近年来我国大量依赖进口铜矿。这一系列变化,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