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经贸圈的事儿挺耐人寻味。同样是跟俄罗斯做能源生意,美国对印度挥出50%的关税重锤,谈判说黄就黄;对中国却放缓脚步,不仅暂不提加税,还把谈判期限延了90天。这差别对待的背后,藏着中印两国实力与策略的根本不同。
一、关税这杆秤,偏向谁全看实力
印度最近被美国关税压得够呛。8月6日先加25%,8月27日再追加25%,纺织品、珠宝等主要出口商品要面对50%的重税。要知道,印度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20%,年出口额达870亿美元。这么高的关税,企业根本扛不住。
印度最大的鞋履制造商法里达集团,原计划投100亿卢比建新厂,现在直接冻结了。老板坦言:“25%关税还能想办法,50%就一分钱赚不到了。”更糟的是,美国原定于8月25-29日的访印谈判团说取消就取消,新时间表都没谱。惠誉预警,这可能拉低印度2026财年GDP增长预期,彭博经济研究更是预测,印度对美出口可能跌60%,近1%的GDP悬了。
中国这边则是另一番景象。美国本想因买俄油给中国加税,美俄会晤后却改口,说两三周内先不考虑,还把中美谈判延了90天。这不是没原因的,之前美国对中国加税到100%,中国强硬反击,最后美国只能主动回来谈。而且中国买俄油是满足自身需求,和印度转售欧盟赚差价不一样,没抢美国生意。加上中国产业链完整、市场庞大,美国真撕破脸,自己企业损失也不小。
二、分歧点不同,各有各的“红线”
印度跟美国僵住,核心是农业和俄油。美国要印度开放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可印度42%人口靠农业吃饭,这是莫迪的票仓,绝不可能让。莫迪直接放话,绝不牺牲农民利益。
俄油方面,印度买俄油既能低价进货,又能加价卖给欧盟赚差价,还关乎能源安全,断了这条线经济就得受影响。美国觉得印度踩了制裁红线,双方互不让步,谈判自然黄了。
中国和美国的分歧在贸易平等和主权上。中国反对关税“讹诈”,你加税我就对等反制,绝不吃亏。买俄油是正常贸易,基于自身需求,渠道也多,不怕美国拿捏。
三、抗压能力不同,底气差太多
印度制造业是硬伤。莫迪想让制造业占GDP25%,可2024年才13%,比2015年还降了。半导体项目难产,台积电、三星都撤资了,产业链脆弱得很。
面对关税,印度招儿不多。暂停170亿美元对美军购,可对美国影响不大。想开拓新市场,短期也难。国内企业都在琢磨“印度+1”,打算转移产能。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说,每天能接到八九十家出口商求助,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就从容多了,反制手段多,调整关税、限制稀土、扩内需都行。还跟欧盟、东盟合作,借金砖、上合组织扩大朋友圈,减少对美依赖。企业抗压能力也强,能调供应链、拓市场、提附加值,消化成本压力。
四、美国的算盘:看实力下菜碟
美国对印度硬气,是觉得能拿捏。印度依赖出口,制造业弱,反制能力有限。美国对印出口才420亿,印度反制影响不大。美国还想拿印度对冲中国,觉得贸易上施压,印度迟早服软。
对中国,美国不敢放肆。中国反制能力强,真打贸易战,美国企业损失大。而且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分量重,气候变化、伊朗核问题都得有中国参与。所以特朗普才说“期待达成共识后领导人会面”,想争取利益又不敢搞僵。
美国财长说中国是“最大竞争对手”,这话虽带指责,却也承认了中国实力。欧盟、日韩都服软了,也就中国能跟美国掰手腕,这就是实力。
说到底,国际交往中实力说了算。印度的困境提醒我们,制造业和经济基础多重要;中国能让美国“说好话”,靠的是实力和韧性。这事儿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强大,有自主产业链和多元伙伴,才能在谈判桌上有底气。中印不同遭遇,就是一堂实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