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会感到惊讶,印度一直自称是“有声有色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强大的话语权和灵活的外交策略。那么,为什么现在它突然选择与美国“翻脸”呢?这个决定背后,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政治考量。
这一切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一个多星期前。大家都很熟悉的“懂王”特朗普在准备迎接他可能的第二个任期时,依然保持着自己那一贯的作风——举起关税大棒,痛快地挥舞。此次,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狠狠地落在了印度的身上。他签署了一道行政命令,决定将对印度出口到美国商品的关税,再度提高25%。这样一来,印度商品的总税率已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50%。这意味着,如果印度厂商把价值100元的商品卖到美国,他们就需要支付50元的关税,剩下的钱甚至都不足以支付运费。
特朗普为何突然将如此重的关税落在印度头上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印度在俄乌冲突后,仍大肆购买俄罗斯的廉价石油。美国与其盟友一方面积极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试图扼杀其经济,而印度却没有遵从美国的要求,反而成为俄罗斯石油的重要买家。特朗普显然对此感到愤怒,认为印度的这一行为等同于背叛。
不过,特朗普也非常精明,他并没有将事情做到绝,特别是他把这一惩罚性关税的生效日期定在了8月27日,为莫迪政府留出了几天的缓冲时间。这段时间的存在,其实是给了莫迪“考虑”的机会。潜在的信息非常明确:莫迪,你要继续买俄罗斯石油,还是要维护印度在美国的贸易利益?这是一个关键的选择题。
对于莫迪来说,这个选择并不简单。一方面,俄罗斯的石油价格实惠,还能使用卢比或人民币结算,能帮助印度节省大量外汇。在当前全球通胀压力大的背景下,能够省钱是莫迪政府的巨大政绩之一。然而,另一方面,美国市场对印度的经济意义重大。几十年来,印度的多个行业都依赖着对美出口,一旦失去这个市场,印度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就在莫迪为了这个“选择题”苦恼时,来自中国的一条消息让他看到了另一条可能的“出路”。8月14日,外交部的记者会上,有媒体提问王毅外长是否会访问印度。发言人林剑的回答似乎并没有透露太多信息,但在那些熟悉东方政治的观察者耳中,这句话无疑释放了强烈的信号:“我们将适时发布消息”。没有否认,几乎就意味着默认。
这个时机恰到好处。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悬在印度头顶,整个印度都处于焦虑之中。而就在此时,传出了中国外长可能访问印度的消息。这无疑给莫迪政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访问,它是中国对印度的一种政治支持,给了莫迪更大的信心。意味着,在美国的压力下,印度并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旁边还有一条更宽广的“东风”。
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出,莫迪政府迅速展现出强硬的姿态。为了铺垫即将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印度的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国家安全顾问等都在与中国进行频繁的外交接触。王毅外长的访问,更是标志着中印关系有望迎来“破冰”,这种互动无疑为即将到来的莫迪访华增加了许多政治上的保障。
莫迪为何敢做出如此决定?中国无疑是他最强大的底牌。其实,许多人误以为中印关系紧张就意味着两国经济会断裂,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已经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一地位即便是美国也无法撼动。即使在两国关系最紧张的时刻,双边贸易额也依然屡创新高。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1360亿美元,超过了美印贸易额。
更重要的是,中印贸易结构非常互补。印度出口的大米、棉纱和医药原料,需要中国这个庞大市场消化。而中国的手机零件、机械设备等产品,又是印度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支撑。如果中国断供,印度的很多工厂可能立即停产。这样一来,中国对印度经济的依赖,几乎比印度对美国的依赖还要强。
这就是莫迪决定放下“西方”选择“东方”的原因之一。8月底,莫迪将亲自出席天津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而此次访问的核心目的之一,正是寻求与中国的关系实现全面“破冰”。他心里清楚,只要中国愿意提供更多的市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将帮助印度弥补失去美国市场所带来的损失,甚至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回报。
此外,全球金融体系的“去美元化”趋势也在推动莫迪做出决定。美国长期通过美元霸权控制全球金融市场,利用SWIFT结算系统打压他国经济,而“金砖国家”已在谋划建立一个不依赖美元的独立贸易结算体系。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易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印度与中国的本币结算也势在必行。如果莫迪此行能够顺利,中印关系正常化,本币结算的进程几乎将变得不可避免。
想象一下,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制造业大国、一共占据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如果在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和卢比结算,那将对美元的霸权造成多大的冲击!相比特朗普的50%关税,这种影响将更加深远。作为“金砖”国家的重要成员,印度不可能错过这一历史机会。
所以,王毅外长的“适时发布消息”,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推倒了莫迪内心的最后一道犹豫。他下定决心,在中国的大船上扬帆起航,驶向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而特朗普,也许很快就会发现,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