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可能感到有些不安,因为他惯用的“关税大棒”在对中国的施压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025年8月12日,中美两国分别宣布决定暂停互征的24%关税,为期90天,仅保留10%的基础税率。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技术性延期,实则反映了两国经济实力的微妙博弈。协议签署后不久,贝森特财长便对中国经济发起了猛烈抨击,称中国是“最不平衡”的经济体,指责中国的商品低于成本出售,并给中国贴上了“非市场经济”的标签。这样的指责听起来似乎有些自相矛盾:如果中国企业真如他说的那样亏本卖货,全球经济体系恐怕也承受不起这种规模的补贴,这与常识显然不符。
更有趣的是,在美国政府提出这些指责的同时,他们却要求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必须将从中国卖出的芯片收入的15%上交给美国政府,才能获得出口许可。如此双重标准,不禁让人质疑美方的逻辑与立场是否站得住脚。尽管如此,贝森特的强硬言辞并没有掩盖住美国面临的经济压力。在协议的具体条款中,美国主动将香港和澳门的商品也纳入关税暂停范围,这无疑是承认当前美国的经济困境。根据数据显示,普通美国家庭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因为商品价格上涨而感到为难,尤其是在2025年7月,美国CPI同比上涨了4.9%,而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就占了其中三成。沃尔玛的CEO已经警告道,如果24%的关税重新启动,圣诞节期间的玩具价格将暴涨40%,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同时,爱荷华州大豆协会向贝森特递交的抗议信也透露出不少农民的困境,“每延迟一天取消关税,差不多就有五个农场破产”。
此外,美国政府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技术反制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甚至开始产生反作用。美国施行芯片禁令时,中芯国际已经能满足国内80%的需求,而当美国威胁制裁中国新能源企业时,宁德时代暂停在美国建设工厂,福特的电动汽车生产线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这种“封锁”策略,反而先伤害到了美国自己的企业。
面对美方的舆论攻势,中国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定力。协议的核心条款明确指出,中国作为G20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没有在核心利益上让步的国家,表明中国的立场坚定且有底气。与其他国家相比,比如日本和欧盟在做出让步时,中国仅仅通过对等调整关税就实现了休战,几乎没有付出实质性代价。这背后,是中国三张硬底牌的支撑。当美方试图在稀土领域做文章时,中国稀土行业协会迅速释放信号,表示考虑对航空发动机所需的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这一举措让五角大楼不得不重新审视F-35战机的生产能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军事工业的供应链。波音副总裁曾私下透露,如果失去中国订单,波音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将不得不裁员。
不仅如此,中国最近还通过了C919客机的欧盟适航认证,这一突破将使波音面临来自中国新兴航空制造商的竞争压力。中国解除的那些“非关税反制措施”构成了一套随时可以启动的“武器库”,包括数据安全审查、关键技术出口管制等,这些手段能精准地打击美国企业的关键环节。美国的媒体评论也指出,当前美国已经意识到自己没有占据优势,这表明特朗普政府曾寄望于通过高关税施压中国的策略已经失败,反而让中国在谈判桌上占据了有利地位。
尽管目前的90天休战期看似短暂,但这绝不是结束,而是新一轮博弈的起点。协议签署后不久,美方便宣布对中国的量子计算项目实施制裁,显然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愈加激烈。而中国并未坐视不理,亚太地区的产业链重组正在悄然进行。越南已大幅降低对中国光伏组件的进口关税,马来西亚也在加速中资电池厂的落地。与此同时,中国还与沙特达成了人民币结算协议,这意味着美国原本强势主导的“石油美元”体系正悄然发生变化。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会长谭森也表示,这次关税延期为美国企业提供了急需的确定性,帮助他们制定中长期供应链计划。与美方政府内部的鹰派言辞相比,这种务实的态度显得格外真实。最终,市场和民众的经济计算远比政治上的傲慢更具说服力。美联储和高盛的研究都证实,高关税的成本大部分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已经吸收了22%的关税成本,如果新增关税实施,这一比例将大幅上升。
从中国对美出口占比的下降也可以看出趋势——从2018年的19%下降到2025年的10.7%。这些变化都在提醒我们,在未来的谈判中,美方不妨认真思考基辛格那句名言:“当你手里没筹码时,最好的策略就是承认现实。”纸老虎终究会被时代的洪流冲散。而90天的休战期,仅是新一轮博弈的起点,未来的经济战场还将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