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面上的断崖式下跌,藏不住报表背后的资本棋局。
长和集团2025年半年报一出,市场哗然。财报显示,这家李嘉诚家族旗舰企业上半年普通股股东应占溢利仅剩8.52亿港元,同比暴跌92%,创下自2015年重组以来最大跌幅。一时间,“李嘉诚懵了”的标题刷屏网络。
然而翻过这页惊心动魄的数字,深入财报细节,却发现一个关键表述:104.69亿港元的一次性非现金亏损。若剔除这项由英国电信业务合并产生的账面损失,长和实际利润应为113.21亿港元,同比增长11%。
财务魔术:暴跌数字背后的真相
这场“净利润暴跌92%”的惊悚戏码,核心道具是长和旗下Three UK与沃达丰英国合并带来的非现金损失。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这笔190亿美元的交易在交割时点触发了高达109.22亿港元的账面亏损。
“非现金”三个字道破天机——这笔损失不影响企业真实现金流,纯粹是会计准则下的技术性调整。交易反而为长和带来约13亿英镑(约130亿港元)的现金收益。
资本市场对此心知肚明。尽管净利润数据惨不忍睹,瑞银仍维持对长和的 “买入”评级,目标价58.8港元。专业投资者穿透报表迷雾,看到了核心业务增长11%的本质。
沉默的巨鲸:避谈港口交易的战略迷雾
半年报中,最令市场错愕的是对一宗重磅交易的彻底沉默——拟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23国43个港口、价值228亿美元的交易,在财报中只字未提。
仅在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轻描淡写地透露:交易将延期至2025年后,正“邀请内地主要投资者加入讨论”。当记者追问细节时,长和联席董事总经理黎启明仅以“需满足多国监管要求”搪塞而过。
这种反常沉默暗藏玄机。早在3月,该交易就引发轩然大波:港澳办官网转载《莫天真勿糊涂》评论,直指交易“漠视国家利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更在社交媒体发出灵魂拷问:“商人有没有祖国?”
如今引入内地投资者的举动,显然是应对监管压力的策略调整。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8月8日明确表态:“中国政府将依法进行监管”。在政治与资本的钢丝上,沉默成了长和最安全的语言。
冰火两重天:核心业务与地产困局
剥离财务魔术与战略沉默,长和核心业务其实表现稳健。港口部门收入235.97亿港元,同比增长9%,其中墨西哥及欧洲港口仓储收入激增27%。零售业务收入增长8%,英国、波兰等地保健美容产品销售强劲。
但阴影同样存在:中国大陆零售业务因消费低迷表现疲软;更严峻的是同门兄弟长江实业的困境——尽管收入增长15.3%,股东应占溢利却大跌近27%。香港地产销售收益暴跌超92%,仅剩7400万港元。
香港写字楼市场空置率高达17%的历史高位,长实旗下长江中心二期至今一套未售出。当港口吞吐繁忙的货轮与香港空置的写字楼同处一份财报,折射出李氏商业帝国不同板块在周期波动中的命运分野。
李氏棋局:现金为王的防守战略
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长和主席李泽钜在财报中亮出底牌:“保持谨慎处理资本开支及新投资”,并继续“维持严格的现金流管理”。这十二个字,道尽李嘉诚家族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数字印证了这一战略:截至6月末,长和综合现金与可变现投资总额达1372.68亿港元,债务净额对总资本净额比率降至14.7%。加上英国电信合并带来的130亿港元现金,及潜在港口交易所释放的1500亿级资金,长和正构筑庞大的 “现金护城河”。
当市场为92%的暴跌惊慌时,李氏家族看到的是英国电信合并后新生的2700万用户帝国,是严控资本开支节省的现金流,更是以退为进的全球资产重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