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浪潮再度掀起,截至目前已有 50 家中国企业成功登陆美股市场,这一数字不仅创下近年同期新高,更折射出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新布局与新逻辑。
其中,香港地区以 27 家的输出量成为绝对主力,占比超五成,其作为中企对接国际资本的 “桥头堡” 作用愈发凸显。
壹、热潮背后:数量激增与结构新变
从数据来看,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的节奏明显加快。50 家的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78.57%,仅一季度就有 23 家企业完成挂牌,占同期美股新上市公司总数的 26.4%,较 2024 年同期提升 24 个百分点。纳斯达克依旧是中企的首选,凭借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度,吸引了绝大多数新兴赛道公司。
行业分布上,这场热潮早已跳出 “互联网独大” 的旧模式。工业与消费领域表现最活跃,分别有 14 家和 12 家企业上市,其中消费赛道的霸王茶姬尤为亮眼 ——4 月登陆纳斯达克时募资 4.11 亿美元,成为今年以来中企赴美最大 IPO 案例,其成功印证了中国消费品牌的国际认可度。此外,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多点开花,华通金融、亚盛医药等企业的上市,展现了中国产业升级与创新活力的多元释放。
贰、香港的区位优势与资源整合力
为何香港能成为中概股赴美上市的 “主力输出地”?这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金融枢纽,香港既熟悉中国企业的运营逻辑,又深谙国际资本市场规则,能为企业提供从架构搭建、合规辅导到路演定价的全链条服务。
不少内地企业选择先在香港设立主体或分支机构,再以香港为起点冲刺美股,既能规避跨境合规风险,又能借助香港的资本网络对接国际投资者。这种 “香港跳板” 模式,让企业在面对美股复杂的监管要求时更具适应性,也让国际资本对中企的信任度显著提升。
叁、新逻辑:从”圈钱“到”全球布局“
与早年中概股赴美 “单纯融资” 的逻辑不同,如今的上市行为更像是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美国资本市场的高流动性与广泛投资者基础,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资金,更能助力其实现品牌国际化、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合作。
例如,消费类企业通过美股上市提升全球知名度,加速海外门店扩张;生物医药公司借助美股资本支持,推进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工业企业则通过上市对接全球供应链资源。这种 “融资 + 战略” 的双重诉求,成为中概股赴美新的核心驱动力。
同时,企业的上市策略也更趋灵活。面对全球估值环境的变化,今年 77.5% 的中概股选择以 4 美元左右的低价发行,通过控制发行规模、降低认购门槛吸引投资者,这种 “小步快跑” 的方式,既提高了上市成功率,也为后续再融资预留了空间。
肆、挑战与展望:在博弈中寻找平衡
尽管热潮涌动,中概股仍需面对中美监管差异、市场波动等挑战。部分企业上市后股价承压,也让市场开始反思 “上市即终点” 的旧思维。但长远来看,随着中美审计监管合作的持续深化,以及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中概股在美股的 “存在感” 有望进一步增强。
香港作为主力输出地的角色,也将随着跨境资本流动的便利化不断强化。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企业借助 “香港 + 美股” 的双平台模式,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极。这场中概股的新浪潮,不仅是资本的流动,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争取话语权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