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更新领导班子信息,正式宣布张涛出任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涛的回归恰逢中核集团密集布局核能新产业的关键节点。就在他履新前三天,中核集团牵头组建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一个月前,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CFR1000刚刚完成初步设计。
公开信息显示,张涛是正高级工程师,硕士学位。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中国核电事业的摇篮——秦山核电站。作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启了中国核电自主化之路。张涛从基层岗位逐步走上管理岗,历任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运行处处长、副总经理,中国核能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国核电董事、总经理等职。
2020年,张涛任华能集团副总工程师,兼任华能核电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这一调动正值我国核电产业格局深度调整期。彼时,华能正积极拓展核电业务板块。作为传统电力集团,华能在规模化开发管理核电项目方面较三大核企仍有差距。张涛的加入为其核电事业提供了专业支撑。2020年9月,海南昌江核电二期获批,使华能获得核电牌照,正式成为我国第四家具备控股建设大型压水堆资质的核电集团。2021年12月,全球首座四代核电站发电,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成功发电。2023年12月,该电站正式商业运行。2025年4月,福建霞浦压水堆核准,华能第三个大型压水堆项目获批,标志着华能集团在核电产业进入规模化新阶段。2022年9月,张涛升任华能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进入央企领导班子。在他的推动下,华能核电业务实现了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跨越。截至2025年4月,华能投产、在建及核准的核电项目规模已达740万千瓦。
张涛回归的中核集团正呈现发展新局面。26台在运机组,装机2496.2万千瓦;19台在建及核准机组,装机2185.90万千瓦,规模居全球首位。2025年一季度核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3.30%,实现强势复苏;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核电管理的新能源装机总量达3322.49万千瓦(光伏2288.31万千瓦+风电1034.18万千瓦),较核电装机高出32.9%。建成全球最大海上光伏项目——江苏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开创核电厂温排水海域复合利用新模式。
中核集团正全面推进“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其中,2024年全球首座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堆“玲龙一号”投产;2025年7月百万千瓦商用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设计;“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布局聚变商业化。
摆在张涛面前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清单。需推动4439.1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核电项目顺利建设,确保2025—2029年11台机组按计划投产。当前,中核集团在建及核准机组达19台,居全球在建规模首位,工程管理复杂度空前。
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等前沿技术亟待工程化应用。7月30日,中国核电与核动力院签订《核电厂功率提升战略合作协议》,尝试打破“院所埋头科研、业主单打独斗”的传统壁垒,释放全产业链协同效能。
2024年,中国核电新能源板块因税费政策影响利润承压。尽管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42.21%,但整体净利润下降17.38%。如何提升3322.4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的盈利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核汇能近期签约越南120MW风电项目,标志着新能源出海步伐加快。张涛需借助此前经验,加速核电“走出去”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