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迎来了新的突破——“脑穿梭”创新技术。该技术成功突破血脑屏障(BBB),有效提高脑对于药物的吸收与利用,从而提高淀粉样蛋白等异常聚集物质的清除率。本文将总结最新药物的技术突破点、药物最新研究以及AD治疗药物,为临床工作者AD诊疗提供帮助。
新技术突破点
BBB是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及紧密连接蛋白复合体构成的动态物理-生化界面。其超微结构特征表现为内皮细胞间高度致密的紧密连接(claudin-5、occludin、ZO-1),缺乏窗孔结构,并表达多种外排转运体(如P-gp、BCRP、MRP1),共同限制血液源性亲水大分子及>98%的小分子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被动扩散。该屏障在维持脑内离子稳态、神经递质平衡及免疫隔离的同时,也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入脑的核心瓶颈。
传统单克隆抗体因分子量(≈150 kDa)及亲水性限制,其跨BBB的脑内暴露量仅占系统给药剂量的约0.1%(CSF/血浆浓度比<0.002)。脑穿梭技术通过基因工程将单抗Fc区与转铁蛋白受体(TfR)特异性结合域融合,形成TfR-介导的转胞吞作用靶向载体。
该策略利用BBB内皮细胞表面高表达的TfR,触发网格蛋白依赖性胞吞-胞吐循环,使抗体以饱和动力学形式实现跨膜转运,脑内递送效率较被动扩散提升20~50倍。此外,TfR结合域经亲和力微调(KD≈10~100 nM)以平衡内吞效率与溶酶体降解风险,确保抗体在脑实质的体积分布接近细胞外间隙容积,显著降低传统高剂量给药所致的局部血管毒性(如ARIA-E)。
研究成果
1.Ⅰb/Ⅱa期
Brainshuttle AD Ⅰb/Ⅱa临床研究的剂量扩展部分,该药物表现出快速且显著的疗效。研究数据显示,在接受治疗后,高达91%的早期AD受试者脑内淀粉样蛋白斑块被有效清除,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评估中转为阴性。同时,其安全性良好,与水肿或渗出相关的淀粉样蛋白成像异常的发生率低于5%。
2.Ⅲ期临床试验
目前,该药物的Ⅲ期临床试验也正在计划开展,以评估trontinemab在早期症状性AD患者中的疗效,同时评估该药物在具有较高认知能力下降风险的临床前期AD人群中的治疗潜力。
既往治疗方法总结
1.对症治疗
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盐酸美金刚)、精神行为症状药物(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
表1 对症治疗药物
2.疾病修饰治疗
Lecanemab、Donanemab等。
表2 疾病修饰治疗(DMT)药物
3.联合用药与个体化策略
(1)经典联用方案
多奈哌齐+美金刚:中重度AD一线选择(证据等级:A)。
卡巴拉汀贴剂+美金刚:减少口服药物相互作用,适用吞咽困难患者。
(2)精神行为症状(BPSD)管理
表3 精神行为症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