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现金为王:楼市变局下的生存法则
昔日繁华的楼市,如今寒意渐浓。一位老同事的电话,更是让我深切感受到这股寒流的侵袭。
前天,接到老同事邢姐的电话。她告知我已将深圳唯一的房产出售,计划明年回老家考察创业项目,手头的资金足够启动一桩小生意。当问及她的住所时,她坦然表示租房即可,一年租金不到五万,非常划算。然而,在通话的尾声,她也带着一丝焦虑询问:“你说这房价还会接着大跌吗?”原来,她已在老家看中一套小别墅,正准备购置。挂断电话,我不禁思忖,连一线城市的中产白领都开始“用脚投票”了,楼市的风向是真的变了。
1. 楼市寒冬:刺破泡沫,回归理性
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早已告别了黄金时代,刺破了过往的虚假繁荣。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全国百城新房价格相较于2021年的高点,已经下跌了23.7%, 77%的城市房价甚至回落到了2017年之前的水平。楼市泡沫正如缓慢泄气的气球,过程虽然令人不适,但从长远来看,却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正如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论坛上所言,中国楼市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未来将走向平稳发展。政府的调控政策也将更加精准,旨在让房产回归居住属性,而非成为投机炒作的工具。未来,房价暴涨暴跌的情况将大幅减少,人们将更加注重房屋的品质与服务。
2. 数据冰冷:楼市现状的残酷写照
房地产市场的寒意,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体现在冰冷的数据之中。
2025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暴跌38.2%,创下了1998年房改以来的最大跌幅。过去,深圳新楼盘开盘即售罄的盛况早已不再,如今,能够卖出三成就已算不错,销售人员只能无奈地蹲在路边,借着烟雾驱散焦虑。
价格也难以支撑。北京西城区的顶级学区房,单价从18万元/平方米跌至12.3万元/平方米,却仍然无人问津。上海内环的一套豪宅,挂牌两年,经历11次降价,最终降价820万元才得以成交。即使是核心地段的房产,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同样价值大跌。
更令人担忧的是,断供现象愈发普遍。全国法拍房数量突破285万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7%。一位郑州业主无奈地表示,其房产现价值仅为贷款额的六成,每月却要承担1.2万元的月供,除了断供,已别无选择。
3. 政策托底:稳字当头的楼市调控
面对持续下行的楼市,政府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积极出台各项政策,试图稳定市场。
近期出台的新政策,如对近三年内出生的婴儿提供补贴,每年3600元,连续补贴三年;三孩家庭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部分城市甚至允许此类家庭购买第二套房产,无疑是将生育与购房紧密联系。此外,保交楼专项借款已增至8500亿元,郑州一处烂尾八年的楼盘,正是在这笔资金的帮助下得以复工,业主们在工地上插上鲜艳的红旗,期盼着能早日拿到钥匙,不再奢求升值。
房贷利率也降至历史新低,首套房利率低至3.15%,公积金贷款利率更是降至2.6%。以贷款100万元为例,每月还款额较三年前减少1400元。然而,银行从业人员坦言,现在的问题并非能否获得贷款,而是购房者是否敢于贷款。
4. 应对之策:保现金流,持久战胜
面对复杂多变的楼市,我们建议读者做好以下两点准备:
首先,放弃房价快速反弹的幻想,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北京一位中介老张,2023年以680万元的价格购入一套朝阳区房产,当时自诩“捡漏”,如今房产价值已跌至420万元,每月还需承担2万元的月供,这无疑是惨痛的教训。市场的底部往往比政策的底部更深,手握现金才能安心。
其次,保住现金流比任何账面资产都重要。上海一对夫妇,果断将位于外环的房产亏损85万元出售,偿还贷款后,每月支出减少1.3万元。妻子理性地表示,亏损总比断供强,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翻盘。
总而言之,楼市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不要再幻想通过房产一夜暴富。在当前的形势下,手握现金,保证生存,远比任何投资都重要。唯有熬过寒冬,才能在春天看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