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买瓶娃哈哈矿泉水都能踩进“连环大戏”?
本来想着点点手指,水就送到家。
谁知道今年7月,老天猫店说没就没,店名一换,老板也变了。
跟换脸似的。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谁还不多嘴两句?
都说活久见,难不成网上买水还得抓紧?
这场面搁十年前都不敢想。
原来的“娃哈哈官方旗舰店”,一查,居然变成了啥“同源康食品专营店”。
新出来的那个“娃哈哈旗舰店”,后台又是另一家公司。
看着眼熟,实际上跟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你说说,大家都买了那么多年水,怎么突然就人去楼空?
有细心的网友不信邪,扒拉工商信息。
发现以前这个旗舰店背后的运营公司,是同源康电子商务(杭州)有限公司。
成立了十几年,老板杜建英,持股75%。
这公司当初可不简单,2010年代初就帮娃哈哈插上了“电商的翅膀”,一手带娃哈哈打开了网络的门。
说白了,少了他们,娃哈哈线上的钱哪那么好赚?
换下场的杭州恒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才100万。
成立不过四年。
可架不住董事名字有分量,写的就是宗馥莉。
哎,这下大家都懂了。
娃哈哈家里的事,终于轮到自己人掌舵。
宗馥莉这几年折腾得可欢,无论是新口味还是渠道,非得自个来。
第三方的公司,再能干,毕竟不是自家人。
收回来自己亲自盯着,这算盘打得噼里啪啦。
老店铺的客服说断就断,今年起不再合作。
新店客服急着撇清关系,死咬着“官方直售”,又含糊其辞,老店去哪了语焉不详。
用户心里拔凉拔凉。
我的水还安全吗?
服务断了咋办?
那点积分、售后、历史订单,算不算糟蹋了心血?
大家都在说,娃哈哈这么做,是自救还是利益转让?
有的人觉得,品牌大了,控制权必须抓自己手里。
你要是还让别人管着,将来真的说不定哪天被人“拔网线”。
线上市场这几年越做越大,年轻人买东西一刻都不等,品牌要不自个来,迟早掉队。
数据也摆在那。
2024年头四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涨了11.5%。
社会零售总额,接近四分之一都是网络下单。
你再掉以轻心,市场分分钟被人抢光。
宗馥莉看穿了,不能再让别人指着鼻子管着。
电商店铺收回来,等于把命门攥在自己手里。
可转型哪有那么简单?
老用户第一时间成了“牺牲品”。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变动。
积分没了、售后难查、老订单一夜之间消失。
哪怕新店再怎么保证正品,也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产品还那味,可体验早已不是当年。
有网友直说:换个马甲,水还是那瓶水。
关键是,价格有没有变化?
服务是不是缩水?
平台切换,用户权益成了糊涂账。
谁来负责?
没人给答案。
再说行业那些对手。
农夫山泉搞扫码抽奖,康师傅玩终端促销。
竞争激烈,谁也不想慢人一步。
娃哈哈这次全盘收回线上运营,搞得像“田忌赛马”。
但结果咋样?
说不准。
宗馥莉主推的新品,什么“生气啵啵”“AD钙奶联名”花样百出,营销也要跟着变。
线上线下同步,反应要快。
不自己人操盘,第三方代运营根本跟不上节奏。
要年轻化,得敢打敢拼。
可现实呢?
新团队经验不足,磨合时间长。
供应链、售后、物流,哪项都不能掉链。
要搞好一体化,说得简单,做起来难。
谁敢说不会踩坑?
讨论越来越热烈。
大家都在问,娃哈哈这波“自营旗舰店”操作,真对消费者有利吗?
还是企业自肥?
老客户权益说没就没,心里能不别扭?
有的说,品牌固然要进步,可别忘了用户感受。
你升级也好,创新也罢,最基本的服务不能断。
别让用户寒心。
还有人觉得,品牌年轻化是大趋势,不能停在原地画圈圈。
需得真懂年轻人,不然只是浮皮潦草地蹭热度,没啥用。
也有调侃的:买瓶水还得查营业执照,娃哈哈你倒是给个说法。
以后是不是买馒头也要查老板是谁?
更有犀利的:自营固然好,正品也能保证。
可别只想着花招。
服务拖后腿、物流掉链,用户还会买单?
年轻人不是傻子。
你把体验搞砸了,下次谁还点你的水?
行业里明眼人清楚,娃哈哈这次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但消费者不是实验白鼠。
你品牌闹革命,别把用户丢在后头。
新店承诺创新,未来玩什么AR互动、会员福利、新品首发。
可大家想要的,只是买水方便,服务靠谱。
别整天讲概念,实打实做点事。
你说现在电商套路多,用户越来越精明。
品牌要是玩花活、走过场,根本混不下去。
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
网友说得好,实体经济要跟上时代脚步。
自营旗舰店有好处,至少正品有保障。
可别让老客户吃亏。
服务、售后、物流这些最基本的,不能掉队。
光想着折腾创新,没人会买账。
现在娃哈哈收回自营权,行业里很多人都在观望。
要是真能把服务搞好,用户体验上去,大家自然会点赞。
要是只顾自己赚钱,忽略客户体验,那只会自食其果。
你说,换了个老板,水还是那味,服务不能变味吧?
以后买东西都要查后台老板,那岂不是笑话?
品牌年轻化是路,用户体验才是根。
搞丢了老客户,谁还信你?
谁都想问一句:公司大了,收回自营权就能高枕无忧?
老用户权益,真的就可以随便断了?
创新能不能落地,别光说不练。
新店铺,是不是该给大家一个交代?
你怎么看?
这一轮操作到底是品牌进步,还是自家人分蛋糕?
老用户说没就没,品牌还值得继续信吗?
大家伙都在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