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代价高昂的协议:美欧贸易休战背后的隐忧
美欧近日在苏格兰一处风景如画的高尔夫球场达成的贸易协议,表面上看起来是场休战,实则是一场充满隐患的“不对称”交易:欧盟以未来巨额的能源采购和投资承诺,换取了当下相对“宽松”的关税环境。
协议的阴暗面首先显露在美方对欧盟多数出口产品(涵盖汽车、半导体和医药等核心产业)立即生效的15%关税上。 这无疑给欧盟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德国批发与外贸协会主席迪尔克·扬杜拉甚至直言不讳地将其形容为“痛苦的妥协”,甚至可能威胁到一些企业的生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虽然称之为“当前条件下可接受的最好结果”,却也无法掩饰这15%关税的无奈与不理想。 欧元对美元汇率的短暂上扬,也未能完全掩盖市场对未来前景的谨慎态度。凯投宏观更是预测,该协议可能导致欧盟整体GDP增速下降约0.3%。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更是直言不讳地批评该协议缺乏平衡,尤其60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可能以牺牲欧盟自身利益为代价。
协议的另一面,是欧盟对美国未来数年高达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和石油)采购承诺,以及额外的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 对美国而言,这些“未来经济注入”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益,直接回应了特朗普政府长期以来对美欧贸易逆差的担忧(2024年逆差高达2356亿美元)。
然而,这份协议并非是美欧贸易争端的终结,反而可能预示着新一轮博弈的开始。 回顾过去,特朗普政府曾多次挥舞高达30%惩罚性关税的大棒,令美欧贸易谈判陷入紧张僵局。今年4月,欧盟曾计划对价值约21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收25%的报复性关税,美方也同步加征了20%的新关税,双方剑拔弩张之势一度达到顶点。 最终,欧盟避免了30%的“重磅炸弹”,却不得不承受15%的关税现实。
欧盟在谈判中为何显得底气不足?其自身困境不容忽视。在商品贸易领域,对等报复往往是“两败俱伤”的策略。 对美国农产品或酒类加征关税,最终将损害欧洲消费者利益,并冲击法国、意大利等成员国的相关产业。 一些学者认为,欧盟更有效的反制手段,应集中在数字服务税或《反胁迫工具法案》(ACI)上,但这些“武器”目前仍处于理论阶段,受制于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实际操作的复杂性,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爱尔兰等国因美国科技公司总部集中在其境内,对启用ACI尤为谨慎。 此外,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瘫痪,也剥夺了欧盟寻求国际裁决的重要途径。 欧洲经济本身的相对脆弱,更进一步限制了欧盟在与美国讨价还价时的回旋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双方对协议关键细节的解读存在重大分歧。例如,在钢铁和铝产品关税问题上,特朗普总统公开表示将维持50%的高关税,而冯德莱恩主席却声称税率会下降,并引入配额制。这种矛盾的表述,预示着双方在核心问题上并未达成真正的一致。 未来欧盟如何兑现巨额的能源采购和投资承诺,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任何执行上的偏差,都可能成为美国重启贸易争端的借口。 富卡特教授对美欧达成长期协议的前景并不乐观,他指出特朗普总统过去曾有放弃已达成协议的记录,为未来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这份协议虽然暂时避免了最糟糕的全面贸易战,却为未来美欧关系增添了更多变数。 它暴露了欧洲对单一贸易伙伴过度依赖的脆弱性,也为欧洲的“战略自主”和贸易伙伴多元化敲响了警钟。 在跨大西洋关系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欧洲与中国等其他全球经济力量的关系,或许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