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曾经放过一句狠话:俄乌冲突对欧洲绝非好事,搞不好会沦为最大输家。当时不少人嗤之以鼻。
三年过去了,欧盟刚刚出台史上最严厉的第18轮对俄制裁,竟然永久禁用北溪管道,这简直是自断生路。
默克尔为什么能说得这么准?欧洲为什么成了最大的冤大头?
作者:含
默克尔说中了!欧洲亲手砸碎自己的金饭碗
就在上周,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出台了。
欧盟27国全票通过了第18轮对俄制裁,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组合拳。
这次制裁的重头戏,是永久禁用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同时将105艘俄罗斯"影子船队"拒之门外,还把22家俄罗斯银行踢出了SWIFT国际支付系统。
最让人意外的是,连这两条管道的最大受益者德国,都表态"全心全意支持"欧盟的决定。
这简直是自断生路。
要知道,北溪1号每年可向欧洲输出550亿立方米天然气。
这两条管道直接从俄罗斯通过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总投资超过200亿欧元。
对于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欧洲来说,这就是生命线。
俄罗斯花大价钱建造它们,不仅是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更是为了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可现在,欧盟说禁用就禁用了。
谁能想到,三年前的一句预警,竟然变成了今天血淋淋的现实。
2022年俄乌冲突刚爆发时,默克尔就在采访中敲过警钟。
她说,这场冲突对欧洲绝非好事,搞不好会沦为最大输家。
当时不少欧洲政客和媒体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过度悲观。
他们觉得,有美国撑腰,有北约护身,怎么可能吃亏?
可现实就是这么讽刺。
默克尔凭借16年执政经验和对欧俄关系的深度理解,看透了这场博弈的本质。
她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迟早要吃亏。
可惜,她的继任者们选择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欧洲亲手砸碎了自己的金饭碗。
价值观当饭吃?欧洲正在进行慢性自杀
这么看来,默克尔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从能源断供到经济失血,再到政治绑架,这确实是一条不归路。
先说最直观的经济损失。
根据最新数据,德国因俄乌冲突已经损失了大约2400亿欧元。
换算成人民币,这是1万8千多亿的天文数字。
这还只是德国一家的账,整个欧洲的损失更是触目惊心。
更要命的是,这些损失直接砸到了普通老百姓头上。
77%的德国家庭表示被高昂的能源账单压得喘不过气。
44%的人不得不动用储蓄来交电费。
法国电费涨了20%,意大利政府忙着发能源补贴。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心酸和无奈。
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
德国工业用气占到全国天然气消费的59%。
没有了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成本直线上升。
巴斯夫、大众等德国工业巨头纷纷将生产线转移到美国。
技术流失,就业减少,产业空心化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政治依赖。
过去欧洲还能在美俄之间保持某种平衡,现在却完全倒向美国一边。
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一开始是不愿意的。
但顶不住压力,最后也投了赞成票。
这种"被迫一致"的背后,是欧洲独立性的丧失。
如今的欧洲,就像在进行一场慢性自杀。
口口声声要制裁俄罗斯,结果把自己制裁得七荤八素。
美国的页岩气以三倍价格卖给欧洲,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
而欧洲却在"价值观"的旗号下,把自己的利益拱手让人。
这场大戏里,美国数钱,俄国止血,欧洲买单
说来也巧,欧洲在自残的同时,别人却在闷声发财。
先看美国这边。
人家几乎没派一兵一卒,却赚得盆满钵满。
在能源生意上,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以三倍价格卖给欧洲。
光这一项就够美国能源巨头们笑开花的。
更精明的是,美国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
用高额补贴吸引欧洲企业搬家到美国建厂。
技术、就业、税收,统统被美国收入囊中。
这简直是双赢:既卖了高价能源,又吸走了欧洲的产业。
军火生意更是赚翻了。
美国军工企业接到了大量订单,乌克兰成了最佳的武器试验场。
特朗普上台后还通过各种协议,把拜登时期援助乌克兰的钱收了回来。
相当于一分没花,还赚了个好名声。
再看俄罗斯这边。
虽然付出了代价,但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惨。
俄国成功开辟了亚洲市场,获得了中国和印度两个大买家。
这种"向东看"的策略,不仅让俄罗斯扛住了制裁,还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手里有硬通货。
石油、天然气、小麦、化肥,这些都是各国的必需品。
西方可以制裁,但需要这些资源的国家总会想办法买到。
而且俄罗斯在联合国的席位没丢,在金砖国家的影响力反而增强了。
对比之下,欧洲的处境就显得格外尴尬。
同一场戏,美国当导演还赚票房,俄国虽然挨打但没伤筋动骨。
只有欧洲在当冤大头,既出钱又出力,还把自己搞得一身伤。
这种结果,让人既心疼欧洲又无奈于现实。
欧洲不仅在经济上输了,在地缘政治上也失去了自主权。
过去那个能在美俄之间搞平衡外交的欧洲,已经不复存在。
现在的欧洲,更像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棋子。
最可怕的是,这种依赖还在加深。
现在美国又要对欧洲商品征收关税,准备再薅一把羊毛。
面对这种明摆着的"欺负",欧洲也只能忍气吞声。
因为在能源、军事、科技等关键领域,欧洲已经离不开美国了。
默克尔还有一句狠话:和中国翻脸更要命
如果说第一个预言已经让欧洲吃尽苦头,默克尔的第二句话更值得深思。
她曾经明确表示:"欧盟要找到和中国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她还强调,中欧经济脱钩不会给欧洲带来任何好处。
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当年她劝欧洲不要和俄罗斯闹翻,现在又劝不要和中国翻脸。
数字不会撒谎。
中欧贸易额是欧俄贸易的十倍!
德国一半的出口要依赖中国市场。
如果真搞"去中国化",那对欧洲经济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拿德国汽车业来说。
奔驰、宝马、大众在中国都有深度布局。
中国不仅是重要的销售市场,更是核心的生产基地。
一旦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对这些企业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可是现在,一些欧洲政客正在试探这条危险的道路。
他们似乎没有从对俄制裁的教训中学到任何东西。
还在琢磨着什么"去依赖化"、"经济安全"之类的概念。
这不是重蹈覆辙是什么?
好在还有清醒的人。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欧盟对华加征关税问题上踩了刹车。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杀敌一万,自损一万五"的昏招,对德国没有任何好处。
德国是出口大国,中国是重要伙伴,这个账不难算。
德国的民众已经坐不住了。
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呼吁政府拿出真正的救市方案。
而不是在意识形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德国业界也渴望与中国在更多领域深化合作,为自己寻找出路。
说到底,这是个选择题。
是听美国的"政治正确",还是为自己的实际利益考虑?
是继续在意识形态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还是回到务实合作的正道上来?
默克尔的智慧在于,她看得比别人远。
她明白,在群体的狂热中保持独立的清醒,是一件极其困难却又至关重要的事情。
认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别人希望你需要什么。
然后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聪明人会从中汲取教训。
默克尔的第二个预言会不会应验,或许就看欧洲这一次,能不能听懂人话了。
结语
在集体狂热中保持独立清醒,是件极难却极重要的事。
默克尔的第一个预言已经血淋淋地应验,希望第二个不会。
面对复杂局势,咱们该怎么在压力和利益间找平衡?
参考资料
#AIGC热点大赛#
《乌克兰危机升级三年 多方博弈仍在激化》-新华社,2025年2月
《"断气"+电价波动,欧洲陷入新一轮能源焦虑》-环球时报,2025年1月
《俄乌冲突以来的欧洲经济--表现、原因、政策应对与前景》-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2024年
《中德电动汽车合作指导委员会第8次会议成功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