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央行7月1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货币政策收紧进入新的阶段,其对互联网贷款和影子银行业务的严厉监管,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强烈震动,也迫使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积极调整战略。
这场变革的背景是2025年第二季度GDP增速放缓至4.7%,较第一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面临压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重中之重。央行新规正是对此的精准回应,其核心在于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新规首先瞄准了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贷款业务。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截至2025年6月,国内活跃的互联网贷款合作项目达1237个,年放款规模超过3.2万亿元,参与的持牌金融机构达189家。新规将银行在联合贷款中的出资比例从30%大幅提升至70%,有效压缩了互联网平台的资金杠杆。工商银行率先行动,于7月18日暂停与10家互联网平台的联合贷款业务,并要求现有项目在9月底前完成整改。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也纷纷调整合作模式,转向技术服务和获客渠道合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内部人士表示,此次调整并非“一刀切”,而是针对风险定价不合理、杠杆率过高的项目精准施策,合规经营、风控能力强的平台和银行合作项目影响较小。
其次,新规剑指影子银行业务,其规模在2024年末约为25.3万亿元,占GDP的19.7%。普华永道《2025年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报告》指出,尽管整体规模有所收缩,但房地产相关业务风险暴露率高达8.7%,远高于其他领域。新规要求银行全面清理表外资金池业务,禁止多层嵌套、通道业务和规避监管的创新产品设计。光大银行迅速响应,于7月19日宣布暂停所有非标准化债权投资业务,并计划在年底前压降相关存量规模30%以上。平安银行、浦发银行也开始收紧理财资金投向管理,减少对非标资产的配置。清华大学金融学教授张海平认为,影子银行业务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整顿的重点是那些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追求高收益的投机性业务。
此次监管政策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金融去杠杆、防风险的系统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1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已出台23项重要政策文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短期来看,新规可能对部分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绩造成压力,特别是中小银行,其互联网贷款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高达17.3%,部分甚至超过30%。然而,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经过调整期后,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将在2026年降至1.2%左右。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在积极寻求转型,蚂蚁集团等纷纷强化科技输出能力,减少对金融业务的依赖。
长期来看,此次调整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金融生态环境。市场分析师普遍认为,银行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模式将更加规范,资金流向更加透明,风险定价更加合理。金融创新将在更清晰的监管框架下有序推进。对消费者而言,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将减少,投资选择将更加规范,但正常信贷需求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央行新规体现了监管部门在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之间寻求平衡的决心。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构建稳健的金融体系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货币政策的调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市场各方共同适应和调整。此次调整虽带来阵痛,却是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