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震荡:美国“示弱”背后的真相
2024年美国大选临近,经济压力与政治风险交织,迫使华盛顿在对华政策上做出戏剧性的转变。7月15日,美国财长耶伦在落基山经济峰会上,意外地宣布中美“谈得非常好”,并暗示即将到来的8月12日关税大限无需过度担忧。几乎同时,美国商务部也出人意料地取消了对英伟达先进芯片的对华出口限制,身在中国的英伟达CEO黄仁勋随即兴奋地证实了这一消息。这一“组合拳”迅速平息了市场恐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单日涨幅超过1.5%,纳斯达克指数更是突破前期高点,此前备受压力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得以喘息。然而,这看似突然的“示弱”,实则并非华盛顿的战略转向,而是无奈之举,是重重压力下被迫做出的权宜之计。
这场政策急转弯的背后,首先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3.2%的高通胀率如同利刃,刺痛着每一个美国家庭;旷日持久的贸易战则让美国消费者每年额外支出约2300亿美元,这在选举年尤为敏感。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国债已突破35万亿美元大关,为吸引买家,近期新发行的美债利率一度超过4%,未来的偿息压力将是天文数字。甚至连埃隆·马斯克都公开警告,若美国无法解决债务问题,美元最终将“一文不值”。“股神”巴菲特也罕见地表达了对通胀和财政赤字的担忧,资本巨头们的不安,预示着美国经济问题的严重性已无法再被政治辞令掩盖。
其次,政治压力也日益增大。2024年大选迫在眉睫,任何经济问题都将被无限放大;多州发起的法律诉讼和国内社会动荡,更让执政者焦头烂额。优先处理国内矛盾,远比维持强硬的对华姿态更为紧迫。
此外,来自外部世界的反击也让华盛顿措手不及。长期以来奉行的单边主义行不通了。中国成为最直接的挑战者。在耶伦和布林肯访华,就抛售美债和“产能过剩”问题施压后,中国迅速采取了有效的反制措施: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累计规模超过280亿美元,总持仓降至7563亿美元的近年新低;与此同时,中国黄金储备连续八个月增持,飙升至7383万盎司。中方此举清晰地表明了其调整资产结构、降低美元风险的意图。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25%至5.5%的高位,意图发动一场“金融战”,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然而,这一招在中国失灵了。有效的金融政策限制了资本大规模外流,人民币汇率仅出现小幅波动,美国的金融战打在了棉花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趋势正在全球蔓延。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预言的“世界减一”局面正在成为现实——世界各国正自发地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积极探索本币结算,例如东盟国家的本币结算,巴西和阿根廷筹建“南美元”,沙特的人民币原油结算量更是翻了三倍,这些行动都在系统性地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
然而,这场缓和能持续多久?恐怕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美国的退让是为了解决国内燃眉之急,并非真心和解。核心矛盾并未解决。美国继续对台军售,甚至加快了步伐;同时,又豪掷920亿美元巩固其AI霸权,并公开点名与中国竞争。这种“钝刀割肉”式的遏制从未停止。
中美之间难以逾越的根本认知差异是矛盾的根源。美国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其全球霸权的威胁,而中国则视自身发展为正当权利。这种结构性分歧短期内难以解决。
面对此局面,中国已做好应对准备:增加石油和粮食储备,福建舰的海试等等,这些都是为“最坏的打算”做准备。
华盛顿的政策急转弯,暴露了单边主义的困境。试图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全球规则之上的做法,最终只会让自身陷入困境。这场看似戏剧性的“服软”,并非大国竞争的终点,而是短暂的中场休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全球经济秩序的挑战仍在继续。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保持清醒,为一场长期复杂的博弈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