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看到“我国进口商品金额减少,背后隐藏的是消费不足”的荒谬结论!若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南生不得不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既然消费不足,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何能增长5%呢?
证明我国消费不是“很不足”的数据还有很多,例如: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40元人民币(月均3640元),名义增长5.3%,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实际增长率为5.4%。
同期,全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金额为14309元(月均2385元),名义增长5.2%,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实际增长率为5.3%——超过5%的支出增速虽不算迅猛,但保持稳健,说明整体消费并未萎缩。
五一假期间,全国国内出游人次达到3.14亿,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的金额为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若消费不足,旅游的“人次、金额”怎么都可能大幅增长呢?
上周,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我国上半年的GDP贡献图——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是促进GDP增长的主动力。货物和服务贸易的直接贡献率为31.2%,剩下的16.8%是投资贡献的。
下次再听到"进口减少=消费疲软、消费不足"的论调,南生建议大家不妨用这些数据反问:如果消费真的不足,零售总额为何还能保持不错的增速?居民为何敢花钱旅游、看电影、买汽车、换家电……
既然我国消费在增长,那进口为何萎靡呢?
南生认为首要原因是国产商品的竞争力更强了,这也是我国出口连续数个月在增长,而进口难以提振的直接表现。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汽车、日化用品等领域,部分传统进口商品的份额正在被国产品牌蚕食。
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过去苹果、三星等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如今却是华为、小米、OPPO等国产手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超过80%。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捧进口品牌,而是更看重产品性能、性价比和本土化服务。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汽车行业,比亚迪、华为、小米、蔚来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使得进口燃油车的需求明显下滑——上半年,我国进口的汽车(包括底盘)金额暴跌了37.9%。
在汽车进口暴跌的同时,出口增幅却达到了9.4%,这种国产替代直接效应不可低估。此外,在家电、家具、服装、美妆等领域,国产品牌同样表现亮眼,尤其是在国补的激励下,进一步挤压了进口商品的市场空间。
此外,国产替代也是进口减少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迈进,许多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程度提高。例如,半导体、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国内企业正逐步打破海外垄断,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供应链安全,鼓励企业优先采购国产设备与材料,进一步降低了进口需求。当然了,进口减少或停滞也并非完全由国产替代和消费转型(对国货更有信心)驱动,部分行业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如,全球芯片供应链波动、国际物流成本上升,以及某些国家对华技术出口限制,都可能抑制进口增长——若西方不搞禁售、封锁、限售,相信我国的进口额会翻个台阶。此外,国内企业的库存调整策略也会阶段性影响进口数据。
最后,我们不能只看“进口金额”而忽视商品数量的进口,海关总署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进口商品的核心部分是大宗商品,而包括石油、天然气、石油、煤炭、铁矿石在内的大宗商品进口均价都下跌了。
其中,“原油、铁矿砂、大豆”这三大类商品进口均价同比跌幅都超过了“一成”,拉低整体进口增速2.7个百分点。要知道我国上半年的进口商品金额整体跌幅也才只有2.7%啊。
这意味着:若这三大核心商品的售价“即便不增长,哪怕就是保持不变”,也能让上半年的进口商品金额不至于出现负增长。
综合来看,进口减少不能简单归因于消费不足,而是消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民众对国货的信心增强,国产替代趋势加速,大宗商品价格下滑等使得进口商品的市场空间被逐步压缩。
未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继续向高端迈进,这一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不过,也要看到某些关键领域仍依赖进口,完全自主化尚需时日。如何在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之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南生否决"进口减少=消费疲软、消费不足"的论调,不代表南生认为我国内循环不需要继续强化,也不代表南生认为我国不需要花大力气促进居民就业、提升收入、增强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