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曾以为关税战已经让特朗普及美国政府吸取了教训,然而事实证明,美国人似乎总是能够忘记痛苦,伤口愈合后便开始重蹈覆辙。
根据最新消息,美国商务部于2025年7月17日宣布,针对进口自中国的阳极级石墨,将征收高达93.5%的初步反倾销税,加上之前已经征收的关税,实际税率预计会飙升至160%。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
美国商务部的声明中,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企业涉嫌“低价倾销”以及“获得不公平的政府补贴”,因此决定对所有中国生产商统一征收这一反倾销税。尽管如此,这一措施并非最终定局,最终裁定将在2025年12月5日公布,如果裁定不支持该税率,已经缴纳的关税将会被退还。
无论美国政府如何在表面上表现出关心市场公平的姿态,实际上这次突然加税,显然背后有着更深层的目的。美国非常依赖中国提供的石墨材料。据了解,2024年美国共进口约18万吨石墨,其中12万吨来自中国,占据了美国进口石墨总量的三分之二。可见,美国在石墨领域几乎完全依赖中国的供应。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在石墨加工技术和出口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无论是技术水平、成本控制,还是产业链的完善,中国在这些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此举,不仅是要削弱中国在石墨加工领域的主导地位,更是试图推动美国产业链实现“去中国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及其核心领域——电池生产上。
事实上,石墨材料主要用于电池,尤其是目前备受青睐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换句话说,美国政府此举背后的深层次意图,是希望美国能够摆脱对中国石墨的依赖,推动本土汽车和新能源产业的独立性,实现自给自足。对于美国来说,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传统汽车的设计和制造难题,蓄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决定产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美国依赖中国的石墨材料,那么他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自主权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可能被中国“牵着鼻子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显然在过度敏感。中国出口石墨的优势,是因为中国的石墨材料不仅质量高,而且价格合理,市场需求是决定性的。美国并非被迫购买这些材料,而是基于市场选择。中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实际上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美国政府通过加征关税来干预市场,本质上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从短期来看,中国的石墨出口企业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然而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中国的石墨企业有大量国内新能源汽车公司作为稳定的买家,因此即使美国加征关税,也无法动摇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更令美国政府头疼的是,中国石墨企业受政策影响的同时,美国汽车产业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目前,美国国内石墨加工技术并不成熟,产能也无法满足需求。如果美国汽车制造商选择使用本土石墨,必然会导致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他们的整体竞争力。电池,尤其是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占据了整个产品成本的大头,而电池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汽车的性能与市场竞争力,这与企业的利润息息相关。
因此,虽然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可能在短期内对中国造成一定伤害,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的实施反而可能使美国自己承受更多的痛苦。特朗普时代的关税战,似乎已揭示出一个尴尬的局面:想要制裁中国,结果却首先伤害了自己。即使美国政府此次的意图是为了推动产业链“去中国化”,它依然难逃失败的命运。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9月3日的阅兵式即将举行,鉴于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许多世界大国的领导人都将出席这一重要场合。美国在俄乌冲突、中东局势以及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中,迫切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特朗普或许应当意识到,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外交上,他都需要向中国展现更多的合作意愿。尽管如此,美国此次针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却为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暴露出美国在面对中国强大实力时的无奈与焦虑。这也提醒我们,时刻保持警惕,防范可能出现的冷门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