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的贸易框架已经达成一致,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没有购买一滴美国的石油,这个情况已经持续了90多个日子。”这是美国媒体对中美能源贸易现状的描述,数据统计涵盖了3月到5月。6月份的船舶记录中依然没有任何购买美国石油的信息。这一切都表明,中美之间的能源贸易关系并没有因关税谈判而恢复。而特朗普在6月下旬发布的推文中对此也表达了他的期待,他提到中国可以选择购买伊朗的石油,但也希望中国能购买美国的石油。这种表态不仅反映了特朗普对中国市场的渴望,也暴露了美国石油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库存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买主。
然而,当7月11日最新数据公布时,特朗普又可能要失望了。路透社援引五位贸易消息人士的消息称,沙特阿拉伯对中国的原油出口量将在8月份达到两年多来的最高水平。而沙特的整体供应量较7月增加了400万桶,创下自2023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同样,沙特的高供应量暗示着中国在进口政策上依旧坚持现有路线,也就是说,依然“排斥美国”,没有任何采购的计划。特朗普所说的欢迎中国企业购买美国石油的愿望,似乎变得愈发遥不可及,预计未来仍将是如此。
《纽约时报》指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日益加深,这不仅是基于能源供应的需要,更涉及到政治、经济及外交等多个领域的战略布局。因此,中国在调整石油进口来源时,反映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现象。中国此时与中东国家签订庞大合同,实质上是在以平等互利为基础进行正常合作,这有助于强化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友好政治关系。与之相比,和美国的贸易协议收益相对较低,还可能导致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减少美国石油的采购,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美国在能源政策上不合理做法的反应,表明中国在能源合作中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战略考量。
早些时候的媒体报道也提到,美国的石油运输成本、跨太平洋的运输费用相较于中东原油高出约40%,并且运输周期较长,这使得整体的进口成本显著上升。众所周知,中国不购买美国石油不一定是个坏消息,因为美国国内的政策变动频繁,例如《国防授权法案》限制对华能源合作,关税政策摇摆不定,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其作为稳定供应商的信誉。此外,中国的炼油设备大多适应中东、加拿大等地的重质原油,而美国以轻质低硫的页岩油为主,需进行额外的预处理,增加了炼化成本与技术难度,这一切都使得美国的石油与中国的需求“方向不合”。
综上所述,中国对美国的石油“零进口”并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中国重要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减少与美国的石油贸易有其积极的好处。中国与沙特等国在能源交易中,部分交易已经采用人民币结算,这样不仅能降低因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还能减少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的使用,提升人民币在全球的地位。这也是令美国企业感到“危机感”的一个原因,认为中国很可能不会再恢复对美国石油的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