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7月17日,英国、法国、德国三国外长联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紧急致电伊朗外长阿巴斯·阿拉格齐,敦促伊朗尽快重返核谈判桌。欧洲三国和欧盟的此番联手施压,发出强硬信号:若在夏末前无“切实进展”,将启动《联合国安理会2231号决议》中“快速恢复对伊制裁”程序,直至全面恢复所有对伊制裁。
这场跨国外交急刹车的背后,正是6月中旬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猛烈空袭,打破了伊核谈判的脆弱平衡。 美以两国动用军事力量,硬生生地将伊朗核问题推向新的危险边缘,令多年斡旋积累的信任化为乌有。欧洲三国此次首次以联合体形式与伊朗外长通话,显然是面对局势紧张的无奈之举,也暴露了西方对伊核协议实施前景的深度焦虑。
2015年,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六国达成的历史性伊核协议,曾被誉为破解中东核危机的里程碑。该协议要求伊朗限制核计划,换取国际社会解除对其的经济制裁,联合国安理会也以2231号决议加以认可和保障。然而,随着近年来美方态度强硬、对伊制裁不断升级,伊核协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陷入停顿,核查人员撤离,核计划的透明度大幅下降。
欧盟此番急于启用“快速恢复制裁”条款,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多方博弈。该程序需要至少30天时间完成,而10月即将到来的安理会轮值主席权由俄罗斯接手,使得欧盟希望在此之前完成制裁恢复,借此给伊朗施加最大的外交压力。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甚至将8月底设定为伊核协议最后期限,威胁若无实质谈判成果,英法德三国将恢复对伊朗的全面制裁。
然而,这一硬逼谈判的做法现实感极低。 多位外交人士指出,在以美以轰炸伊朗核设施导致伊朗暂停与国际核查机构合作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验证伊朗当前的核项目状态。即使伊朗与美国重启对话,由于缺乏透明核查,双方都将陷入毫无信任基础的僵局。更何况,伊朗明确表示,谈判的前提是美国必须保证不会再次发动军事袭击,且承认伊朗铀浓缩权利,而美方对此却迟迟无实质让步。
美以的军事行动极大激怒了伊朗,伊朗更以导弹袭击美军驻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做出报复,令地区局势进一步恶化。 伊核谈判第六轮本应在6月15日举行,却因以色列突袭事件草草取消,双方的和平进程被撕裂得支离破碎。如今,欧盟的“催促电话”虽试图挽回谈判,但面对如此紧张的安全局势,任何表面上的“进展”都难掩实质上的恶化。
欧盟与美国在这场博弈中的角色并非简单的“和平使者”。美以通过军事压力不断逼迫伊朗屈服,实际上是在用战争威胁替代外交智慧。这种霸权主义的强权外交,不仅无助于解决核问题,反而加剧了中东的不稳定性和武装冲突风险。西方试图将核协议变成伊朗屈服的工具,最终受害的只会是地区和全球安全。
俄罗斯作为安理会下一任轮值主席国,可能会对西方推动恢复制裁的做法持反对态度,令此项行动面临复杂的国际政治阻力。与此同时,伊朗的强硬姿态和核计划持续推进,使得全面解决伊核危机的道路愈发崎岖。国际社会如果无法摆脱零和思维和军事威胁,伊核问题只会成为旷日持久的“火药桶”。
欧洲三国和欧盟此次罕见联合对伊朗施压,暴露了西方阵营在伊核问题上的分裂与无奈。虽然外交语言依旧温和克制,实则夹带浓厚的威胁意味,凸显他们在核谈判失控后正试图挽回局面。然而,只有尊重伊朗合理的核权利,重建互信机制,摒弃军事干预和单边制裁,才是推动地区和平的唯一出路。
当前的局势正在朝着军事冲突边缘迈进,任何一方的激烈动作都有可能点燃整个中东的战火。伊核问题已远非简单的核技术限制问题,而成为全球大国博弈与中东地缘政治角力的焦点。此时,欧洲和美国若不能放弃威胁和制裁的旧思维,坚决推动建设性对话,恐怕核危机的阴影将更加沉重地笼罩世界。
最终,无论是伊朗还是西方,都必须认清现实: 和平的代价远比战争来得低。战争带来的只会是破坏、流血和混乱。核谈判桌上的每一分钟,都关系着数亿人的安全与未来。西方国家若仍执迷于强硬,伊朗亦固守核权利,局势将陷入更加危险的死循环。
这场核谈判的博弈,已经不仅是核武问题,更是全球秩序与国际法的试金石。欧盟、美国、伊朗三方的下一步动作,将决定世界安全的走向。外交斡旋是否能战胜武力威胁,是否能在纷繁复杂的利益中找到突破口,是当下最严峻的考验。
在这一关头,全球舆论应警惕战争的阴影,呼吁各方回归理性,停止军事挑衅,重启真诚谈判。否则,核危机的火种将继续蔓延,燃烧中东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此时此刻,任何激进和盲目的动作,都是对全人类安全的极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