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盘统计!海富通+华安基金
券业行家,事实说话。
欢迎留言,如果认同,请传播正能量。
合并传闻四起,而海富通与华安基金问题缠身,清盘频发、业绩低迷,行业困局待解。
海富通清盘潮!
2025年7月16日,海富通优势驱动混合型基金进入清算期。Wind显示,海富通基金年内清盘基金已达7只,其中5只为次新基金。目前仍有19只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清盘线,混合基金与股票基金占比超六成。
海富通:业绩与营销困局
以海富通优势驱动为例,海富通优势驱动在“924”行情中表现优异却未吸引新投资,规模持续低迷,存在营销不力的情况。
图1:海富通优势驱动业绩及规模
数据来源:Wind,券业行家整理
另一只基金海富通数字经济因业绩惨淡遭大额赎回,于2025年5月清盘。
图2:海富通数字经济业绩及规模
数据来源:Wind,券业行家整理
海富通:权益乏力
产品结构失衡,债基+货币基金占比84%,股票基金规模仅78.91亿元(40%为ETF)。
图3:海富通基金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Wind,券业行家整理
公司权益产品规模之所以无法上涨,也与其权益水平息息相关。公司仅20%股票产品和42%的混合产品近三年收益率为正。
以海富通优势驱动的基金经理范廷芳为例,其管理的两只产品海富通碳中和主题和海富通成长领航分别亏损-46.4%和-24.29%,这倒也能解释为什么他的基金营销不起来了。
图4:海富通范廷芳任职回报
数据来源:Wind,券业行家整理
海富通:管理层动荡
权益基金糟糕的表现是摆在海富通管理层面前的一大难题,然而管理层的动荡让这个问题始终无法快速解决。2024年原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路颖接任董事长,然而由于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来自原国泰君安证券的谢乐斌空降。
从其履历上来看,其先后担任君安证券投行部常务董事、国泰君安稽核部、计财部管理层职位,然而由于谢乐斌没有基金行业的工作经验,市场将其履职解读为国泰及海通为推进基金公司整合所作的人事调整,而海富通的核心问题解决进度则要滞后了。
海富通+华安:合并传闻起
随着国泰君安与海通的合并,触发了合规问题,子公司的整合被摆上了台面。由于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分别控股华安基金(51%)和海富通基金(51%),已不满足证监会的“一控一参一牌”,所以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需要被整合。
华安基金无论从行业地位(规模行业排名第15vs.34名)还是净资产(56.87亿vs.26.58亿元)都要远高于海富通基金,然而由于海富通拥有社保年金牌照,故坊间猜测称,海富通或将收购华安基金,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议论。
华安基金:问题缠身
华安基金的产品结构与海富通类似,债券+货币占公司整体产品规模66%的水平。主动权益仅有22.31亿元的规模。
图5:华安基金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Wind,券业行家整理
除此之外,华安基金今年已有5只基金清盘,排名行业并列第3;而处于5000万元规模以下的基金占比约17%,需要注意的是,其9只普通股票型基金有5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
权益产品之所以发展疲软,那自然来自基金经理们“优异”的表现。以联席首席万建军为例,其管理的7只基金中,有6只任职回报为负数。
图6:华安万建军收益回报
数据来源:Wind,券业行家整理
另一位权益老将蒋璆在管的10只基金中,有7只任职回报为负数,令人无法直视。
图7:华安蒋璆收益回报
数据来源:Wind,券业行家整理
除了业绩差,2024年还被爆出华安前基金经理张亮由于老鼠仓事件,其在2018-2022年指挥其配偶操作“闫某“账户进行下单交易,盈利超1500万元,被罚3000万元。
在张亮执行“老鼠仓”交易期间,华安基金督察长一职先后有3人担任。2020年华安督察长薛珍退休离任后,由时任董事长朱学华兼任督察长,随后在2021年由杨牧云接任督察长。
从高管背景来看,三位督察长均无基金业监管经历。公司董事长朱学华无合规经验,而薛珍此前的工作经历主要集中在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现任督察长杨牧云,此前同样没有基金从业经验,此前工作经验主要集中在上海人民检察院和上海证监局。
近几年,公司合规事件时有发生,2024年又被扒出其2023年华安精致生活混合报告中的部分内容一字不差的照抄了2022年报告内容。
整合迷雾未散
整合的步伐尚未开始就已挑战重重。扒开迷雾,权益策略的失效、投资者信任危机、合规失控等问题,并非换个招牌就能被根治。
海富通管理层的交接尚未理顺,合并又接踵而来。往后的路,是等来转机,还是继续在迷雾里打转?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券业行家深耕券商服务二十余年,汇聚券业精英,助推行业创新转型。与最前端的券业精英思想碰撞,交流最新业务观点、实践经验,获得新的业务灵感,第一时间把握市场发展机遇,旨在搭建高质量的业务交流与人脉资源链接的平台。
2025年3月10日,上海证监局新增一则《行政处罚罚没款催告书》送达公告,对当事人“点名道姓”——
上海证监局指出,当事人张亮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证监会令第185号),对其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1,566.26万元,并处以1,566.26万元罚款,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上述处罚决定书已经送达生效,但当事人至今未按规定缴纳罚没款。
因其他方式无法送达,上海证监局依法向其公告送达《行政处罚罚款催告书》(催告书沪〔2025〕4号)。
从监管处罚信息来看,这位“实名出镜”的“张亮”,正是此前上海局〔2024〕31号监管处罚函的当事人“张某”。而他犯的事,是投资者深恶痛绝的公募基金老鼠仓。
老鼠仓案
2024年8月,上海证监局以“厚码”方式,公布了一起“80后”基金经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处罚决定书。
监管查明,自2018年10月31日起,张某担任上海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管理的A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负责该基金产品的投资决策等工作。2022年8月5日,张某卸任A基金的基金经理并从公司离职。任职期间,张某因职务便利知悉与A基金有关的投资决策、交易标的、交易时间等未公开信息。
在基金经理的主业之外,张某还有一项“来钱”的“外快”,来自炒股。
经查,案涉期间,张某控制“闫某”广发证券账户,指挥其配偶刘某操作,进行相关下单交易。“闫某”广发证券账户买入沪深两市股票共656只,与A基金趋同买入股票393只,趋同买入股票只数占比59.91%,趋同买入金额66,566.53万元,趋同买入金额占比59.80%,账户趋同买入盈利金额1,566.26万元。
虽然当事人提出诸如证据“瑕疵”,“自主决策”等申辩理由,但上海证监局并没有采纳。
鉴于其身为基金经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持续时间长,违法所得金额大,违法情节较为严重。上海证监局对其没一罚一,十年禁入。
彼时的媒体报道曾有猜测,张某为时任华安基金基金经理张亮。但由于华安基金方面并没有回应,行家一直未能验证相关猜测。
如今,随着上海局的实名公告,真相浮出水面。
匆匆下课
事实上,这位基金经理的出事,也是有迹可循。
据华安基金相关公告,张亮曾在广发证券任职,2015年6月加入华安基金,历任投资研究部研究员、基金投资部基金经理助理。他于2018年10月31日任华安国企改革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2022年2月25日任华安价值驱动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经理。2022年3月8日任华安品质领先混合基金经理。
在任期间,其管理的”华安国企改革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回报高达231.82%,其余产品也均有金额不等的盈利。
2022年7月,华安基金重磅推出华安品质甄选混合。募集文件显示,张亮为基金经理,原定募集上限高达70亿元。
但在当年7月15日,华安基金突然发布公告称,为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华安品质甄选混合提前结束募集,而此时的规模仅为12.4亿元,远低于计划上限。
一周之后,华安基金于2022年7月21日宣布增聘刘畅畅女士为华安品质甄选混合基金经理。又过了半个月,2022年8月5日,张亮因个人原因卸任全部在管产品,并离职注销。
或许是为了“救场”,华安基金指派陈媛女士接手华安国企改革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万建军接手华安价值驱动一年持有混合基金经理,王春接手华安品质领先混合基金经理。然而,以上四位基金经理,到任以来的业绩均为负数。
用人失误?
众所周知,老鼠仓事件,不仅是个人道德失范的案例,更是合规体系失效的缩影。而这也会引发外界质疑:华安基金的高管,是“识人不明”导致“用人失误”,还是“心知肚明”却“带病提拔”?
在行家印象中,华安基金的高管团队,近年来相当稳定。董事长和总经理,均有着长时间的任期。
生于1965年,朱学华曾任上海证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自2014年9月起任华安基金董事长至今。
出身上海国际集团的童威,在2014年12月任华安基金总经理。2020年8月,他因个人原因离任,由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翁启森代任。“奔私”之后,他创建了上海相程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相程私募),曾在中基协备案并发行多款产品。但在2024年3月,相程私募主动注销私募资质;同年7月,工商登记注销。
现任总经理张霄岭先生,同样有着深厚的金融行业背景。他于198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获得经济学硕士和金融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利纽约总部信用衍生品交易模型风险主管。回国后,他曾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兼华夏香港首席执行官。2020年10月,他出任华安基金总经理。
从时间节点来看,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均没有发现这位基金经理的“老鼠仓”行为。
而在当事人被监管调查时,华安基金方面还曾替其“遮掩”。如此举措,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一行为可能会损害公信力和外界形象。
老牌业绩
作为“老十家”公募,华安基金曾经有过辉煌:2014年,其规模达630亿元,排名行业第10位。如今,其规模超过6500亿元,但行业排名却掉到了第16位。
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基民赚钱。
据天天基金网统计,2022年,华安基金旗下全部产品净利润合计-339.44亿元,却收取了33.59亿元的管理人报酬。2023年,华安基金合计为基民亏损91.53亿元,管理人报酬收取29.48亿元。
随着行业降费推行,华安基金在2024年上半年收取的管理人报酬有所下降,为12.97亿元;业绩也出现了好转,合计为基民赚取70.77亿元。不过要弥补此前两年的亏损,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
另据其股东方国泰君安定期报告披露,2023年度华安基金营业收入34.39亿元,净利润9.50亿元。2024年上半年,华安基金营业收入14.54亿元,净利润5.19亿元,并且在未“增收”的情况下实现了“增利”。
作为公募机构,在为基民创造价值的同时,华安基金如何在合规管理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何避免类似的违规发生,可能还需要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