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矿产争夺战的2025年
2025年7月10日,观察者网、环球网等媒体密集报道了一场正在激烈进行的中美矿产争夺战,这场战争并非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涉及法律、技术、外交、情报等多领域的复杂博弈。数据和案例清晰地展现出,双方都在加码,寸步不让。这场争夺战的核心是镓、锗、锑等关键矿产,这些矿产对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而中国掌握着全球大部分的精炼产能。
这场争夺战的序幕始于2023年底。中国骤然收紧对镓、锗、锑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直接切断了美国产业链的命脉。全球九成以上的镓锗,几乎全部的锑都依赖中国精炼,此举瞬间让美国感受到失去关键资源的滋味,美国产业链也因此陷入混乱。中国此举的目的显而易见:以资源优势施压,迫使美国在其他领域做出让步。
然而,美国的需求并未因此减弱,反而变得更加“饥渴”。断供后,相关矿产价格暴涨两三倍,高额利润驱使市场寻找替代途径。泰国和墨西哥迅速出现在美国的进口名单上,其锑产品出口量在短短几个月内暴增,远超过去三年的总和。然而,这两个国家自身几乎不产锑,这些矿产的真实来源不言而喻——通过复杂的灰色渠道,绕过中国的出口管制。
一条由跨国“搬运工”构成的灰色产业链迅速形成。他们在中国采购矿产,通过伪装成普通矿石、化肥甚至艺术品等方式,将货物运往泰国和墨西哥等第三国,再经过重新包装和贴标,伪装成“本地制造”,最终流入美国市场。每吨矿产的转运佣金高达五万美元,高额利润吸引了无数人铤而走险。广西一家锑业公司在泰国的子公司,就曾被曝出在2025年上半年向美国运送了3300吨锑产品。
面对如此猖獗的灰色贸易,中国迅速做出反应。商务部、公安部、国安部等部门联手展开调查,并升级监管措施,例如推出新版《矿产资源法》,在口岸部署AI和穿透性检测系统等。然而,灰色链条不断翻新花样,监管始终难以完全堵死。据统计,在短短半年内,就有超过3800吨氧化锑通过第三国流向美国。
美国也在积极应对。一方面,利用灰色渠道获取关键矿产,另一方面,则加紧防范风险。2025年5月,美越达成协议,对第三国转运的商品加征40%重税,试图打击“洗产地”行为。同时,美日印澳启动“四国关键矿产倡议”,试图建立独立的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这项倡议面临诸多挑战,供应链的构建并非易事。
这场矿产争夺战的本质,是利益和需求的博弈。表面上是政策的较量,实际上每一吨矿产的流向,都是多方角力后的结果。中国虽然掌握出口管制的王牌,但堵住灰色地带的难题依然严峻;美国则在努力补齐短板,但另起炉灶并非易事。供应链安全才是双方最终的目标,而灰色地带则成为了这场博弈中一个天然的缓冲区。这场战争远未结束,其未来的走向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