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唠唠一个超厉害的事儿,咱中国核能技术的重大突破 ——“国铀一号”,它可是在全球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呢!
先跟大家讲讲背景哈。在核能领域,欧美国家以前那可是 “老大哥” 般的存在,传统技术在全球占主导地位。但咱中国,一直默默努力搞研发,憋着一股劲儿要实现突破。就在 2024 年 7 月 12 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 —— 中核集团 “国铀一号” 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啦。经过一年的奋战,到了今年 7 月 12 日,它成功生产下线 “第一桶铀”,这可太了不起了,标志着我国天然铀生产取得重大突破,也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自主可控加上了重重的砝码。
“国铀一号” 到底牛在哪儿呢?它采用的二氧化碳 - 氧气地浸技术,简直就是矿业界的一次 “革命”。以前欧美那些传统的铀矿开采模式,像北美露天开采,那对环境破坏多大呀;欧洲井下机械化开采,能耗又高。咱这 “国铀一号” 可不一样,它就像给矿山做 “微创手术”。每年能消耗 3 万吨二氧化碳,污染程度降低 90% 以上。而且通过远程管控系统,实现了 “鼠标采矿”,成本降低了 40%。这还不算,它攻克了厚含矿含水层强还原矿体等世界性难题,把铀浸出效率提升了 100%,中核首席科学家苏学斌总结的这五大技术革新,每一项都让人惊叹。
“国铀一号” 示范工程还创下了三项世界纪录,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建设速度最快。这一成功,盘活了北方盆地数十万吨以前被认为没法开采的复杂砂岩型铀矿,把那些 “呆矿” 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宝藏。中核铀业董事长袁旭说,这项目让我国核电燃料自主保障能力大大提升了。
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咱中国那也是独具慧眼。独创的数字原地浸出可视化高效采铀体系,实现了定向成井工艺,让资源回收率提升 2 倍;数字建井技术,浸出效率直接翻番;还有智能分析系统,能预测地下铀溶液流向呢。这种把碳中和与数字采矿完美结合的技术路线,连哈萨克斯坦等铀资源国都特别关注,感觉全球铀资源版图都要因此重塑了。
大家知道吗?我国核电总体规模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啦!未来 15 年,国内天然铀需求量那可不得了,会超过目前全球天然铀总产量的一半。“国铀一号” 技术接下来要全面应用并加速推广,用到松辽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伊犁盆地等北方盆地铀资源开发上,助力建成一批新的铀矿大基地,全方位保障核能发展对铀资源的需求。说不定以后,“国铀一号” 还能走出国门,给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发展天然铀产业提供咱中国的方案,提升我国在核能开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回想起以前,我国核能产业起点低,上世纪 80 年代中法联合启动大亚湾核电站项目,那时咱从法国引进 M310 压水堆技术,法国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咱。但咱中国人可不甘心一直当学生,后来在多个项目中,把美、加等国技术精华都吸收过来,逐步构建起完整核电链条。通过 “引进 — 消化 — 吸收 — 再创新”,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福清 5、6 号机组项目,从开工到商运仅用 69 个月,效率超高,设备国产化率还高达 90% 以上,为中国核电 “走出去” 奠定了基础。
再看看欧美,他们在核能发展上遇到了不少麻烦。法国 2007 年启动的弗拉芒维尔 EPR 核电项目,本计划 2013 年投运,结果呢,因为监管混乱、项目管理低效,一直延期,到现在耗时超 17 年,成本从 33 亿欧元涨到 190 亿欧元。美国呢,曾经的核能霸主,自 2000 年后批准新建的核电站,真正完工的没几个。特朗普政府虽说要在 25 年内让美国核能翻倍,可关键核项目资金链常因政策变动中断,核电站核心燃料浓缩铀 20% 靠进口,供应链本土化困难重重。欧洲整体也不乐观,欧盟成员国对发展核电意见不统一,像德国彻底退出核能,法国面临老反应堆退役与新建难题。
咱中国核能技术能取得如今的成就,靠的是政策的连续性和产业链的闭环优势,还有高效的工程体制协同。现在,咱不仅国内核电产业成熟了,还积极布局全球市场。以 “一带一路” 为依托,计划在沿线国家建设超 30 台核电机组。咱中国核电凭借安全可靠、成本低、融资活、交付快等优势,在海外广受认可。像巴基斯坦卡拉奇的 K2/K3 核电站项目,两座 “华龙一号” 成功并网发电,就是很好的例子。
朋友们,中国核能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国铀一号” 这一桶铀溶液意义非凡,它改写了全球核能竞赛规则。这是咱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工业文明范式的一次进步。未来,中国核能肯定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大家一起期待吧!记得点赞关注哦,祝大家都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