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1日傍晚,华盛顿会议室里,美日澳印四国外长刚刚签完字,印太稀土联盟就这么诞生了。
巧的是,同一天,中国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也正式上线。这可是29年来头一回大修,官方直接说是"推倒重来"式的改革。
这个看似松散的联盟真能动摇中国稀土地位?29年大修的新法又会给全球稀土格局带来什么变化?
作者-盐
表面风光,内里心虚
联盟成立当天。数据就打脸了。
美国本土稀土产出全球占比不到15%,听着就心虚。更要命的是,90%以上的冶炼分离活儿还得靠中国来干,这不是给自己挖坑嘛。
拿Lynas公司来说,早在2021年就跟美国签了协议,要在德州建轻稀土分离工厂。美国国防部眼巴巴地掏出3000万美元支持,结果呢?项目到现在还卡在审批流程里,像被按了暂停键。
更尴尬的是MP Materials,人家控股着美国最大的稀土矿,2023年还雄心勃勃地启动扩建计划,目标是2025-2026年实现年产15000吨高纯稀土氧化物。可彭博社5月份爆料,这家工厂每季度最多只能产500吨,而且原料还得从中国进口"半成品"。
数据更狠。爱国者导弹的生产成本如果稀土断供,立马飙升25%。正在研发的六代战机项目,可能直接延误18个月甚至更久。这些数字就像一记记重锤,敲在美国人心头上。
正是这种技术依赖,让美国拉盟友时各种妥协。毕竟,求人办事总得放低姿态。
同床异梦的尴尬
技术短板让美国拉盟友时处处碰壁。日本不干了。印度也有条件。澳大利亚表面配合,背地里却跟中国眉来眼去,这不是典型的两面派嘛。
日本的态度最硬气。自打特朗普单方面发动关税战,日本原本跟美国建立零关税的美梦就破灭了。
现在汽车工业每天都在亏钱,眼看着就要撑不住。特朗普还变本加厉,竟然要求日本必须购买美国大米,这不是拿刀架在脖子上嘛。
日本人也不是好惹的,直接选择"硬刚",死活不愿意牺牲本国农业。农业选票可是日本政客的命根子,谁敢碰这条红线?
印度稍微"懂事"一点,听美国话对中国钢铁加征了12%的关税。但莫迪也给出了自己的底线:农业和乳制品绝对不能碰。按美国原本的规划,印度不仅要全方位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还要给美国商品降税甚至零关税。
莫迪可不是"傻子",印度农民的选票比美国那点关税优惠实在多了。食品这条红线,碰都碰不得。印度媒体更是直言不讳,"这光景实在乐观不起来"。
澳大利亚最有意思,表面上跟美国相安无事,实际上心里憋着一肚子火。今年6月,五角大楼传出可能退出奥库斯核潜艇协议的风声,澳大利亚的核潜艇梦眼看着要泡汤。本来因为美国强行插手,跟法国关系都搞僵了,现在美国反手就要"背刺"自己。
面对这种外部施压,中国的回应更有章法。四个国家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矛盾,这样的联盟能维持多久都是个问题。
不急不躁,有理有据
西方临时拼凑,中国却选择了制度化路径,这就是格局的差别。29年大修,把稀土安全直接写进法律。这招够狠。
新版《矿产资源法》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推倒重来"式的全面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是将"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写入立法目的,这可不是随便说说。
稀土被明确纳入战略性矿产目录,实行"保护性开采、优先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需要"。
更厉害的是,新法在探矿与采矿之间建立了"直通车"制度,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明确采矿权人必须承担生态修复责任,责任不因权利终止而免除。这就像给稀土资源穿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防护衣"。
不只是法律层面,中国稀土集团也来了个"大换血"。
总经理、副总经理、三位非独立董事一并更换,新任高层相对年轻,在国际对口方面更专业。民用和军工的"两轨"分得更清楚,民用部分的审批由集团负责,军工部分则需要国家亲自把关。
配套措施也跟上了。对欧盟、英国、韩国、印尼的不锈钢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从20.2%到103.1%不等,一征就是五年。这些国家在跟美国谈判时,总想着拿中国市场当筹码,现在尝到苦头了吧。
商务部的态度也很明确:4月4日开始对部分稀土相关物项实施管制,对填报信息存疑的出口货物直接不予放行。4月26日又对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实行总量调控。说白了,不是你想买就能买,而是看你能不能过关。
这套制度组合拳,威力才刚刚显现。中国建立的不是临时壁垒,而是长期的技术和制度优势。
谁笑到最后
这才刚开始呢。技术壁垒和联盟重组,说白了就是看谁能熬到最后,时间可不等人。三条路摆在面前,每条都不好走,关键看谁准备更充分。
第一条路,美国联盟真的能"自立门户"。这需要大量投资和技术突破,光是建成熟的冶炼分离体系就得好几年。问题是,到那时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没准儿早就变了。就像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何伟文说的,"不仅需要巨额投入,还至少需要数年时间"。
第二条路,双方各退一步,重新谈判。但现在的架势,谁都不愿意先低头。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还在催促中方"履行协议",恢复4月初的出口水平。可中方的态度很明确:政策调整基于国内法规和国家安全需要,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
第三条路最可能,就是长期博弈,各显神通。中国继续深化制度优势,加强与中亚、非洲资源国的合作,完善"外部供给—内部冶炼—市场调配"的闭环。美国联盟继续折腾,但四国各有小算盘,真正的协调难度不小。
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的优势不只是产量,更是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美国虽然有资源,但90%的冶炼分离还得依赖中国,这个技术鸿沟不是一朝一夕能填平的。
从时间角度看,美国等不起。F-35战机87%的稀土供应链都依赖中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制造更是离不开稀土。每拖一天,成本就多一分,风险就大一点。
中国却可以慢慢来。新法的实施、集团的调整、配套政策的完善,每一步都是在夯实根基。这种制度化的优势,才是最难撼动的。
结语
稀土这盘棋,表面争资源,实际争话语权。
美国想靠联盟"另起炉灶",中国选择用法律"深挖护城河"。一个急着破局,一个稳扎稳打。说白了,还是看谁的基本功更扎实,谁能在这场马拉松里跑到最后。这场博弈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从新能源车到军工装备的整个产业链,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
你觉得这场稀土争夺战,最终谁会笑到最后?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