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正成为悬在美国对外贸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一天,是特朗普政府给予主要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90天缓征期的截止日。当初“90天签90项协议”的豪言犹在耳畔,如今谈判桌上却仅添英国一笔,谈判僵局如何破解?这不仅关乎全球供应链,更将美国自身置于经济与外交的双重压力之下。
日本的汽车关税成死结。历经七轮磋商,核心的汽车关税问题仍无解。特朗普近日更“敲打”日本说,他可以对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征收“30%或35%或任何我们确定的数字”的关税,施压意图明显,日本汽车业面临严峻考验。接下来要看日本汽车产业界是否会“松口”了。
汽车同样是韩国对美第一大出口商品,汽车关税同样是韩美谈判难以逾越的障碍。
欧盟方面,《纽约时报》6月30日消息称,经过数月拉锯,双方可能在未来两周内达成一项无法完全满足任何一方目标的初步协议,但其内容“很难被视为真正的协议”,且谈判破裂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加拿大为推进谈判,取消原定于6月30日生效的数字服务税。先用一句话说一下这个税——该税若生效,包括亚马逊、谷歌和Meta等多家美国企业在内的网络巨头、大型科技公司等将被加拿大政府征收3%的税款,且须追溯至2022年的收入。可以说此税的力度不小。加拿大取消此税被美方解读为“屈服”。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的原话是“加拿大总理卡尼向特朗普总统和美利坚合众国屈服了”。但美加能否在7月21日前达成协议,仍是未知数。
眼下的“关税大限”,主要针对的其实是欧盟、加拿大、印度、日本、韩国等长期对美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国家。而这其中,大多是美国的盟友。
然而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只讲“美国优先”,完全不讲盟友情分,在关税问题上可以说彻底撕下了盟友情谊的面纱。当然这也反噬到了美国。
首先,盟友们纷纷“翻脸”,多国民间掀起了“抵制美国货”的运动;其次,累及美国旅游业,《华盛顿邮报》称,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和好战言论感到担忧的外国游客,纷纷取消赴美旅行计划;再次,美国国际形象断崖式下滑。世界各地民众对美国形象的评价大幅下滑,特别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和邻国,对美国的“好感度”骤降,其自私自利、霸道霸凌的行径暴露无遗,正加速西方盟友体系的离心离德。
另外,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一通操作下,美国自身的经济表现真的变好了吗?
美国贸易逆差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善,甚至有所恶化。公开报道显示,自2024年11月后,在“关税战”的预期下,美国企业便开始了“抢进口”,导致美国贸易逆差一直处于高位。整体来看,今年前5个月,美国的贸易逆差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贸易逆差的扩大也让美国的GDP数据表现不佳。美国商务部6月26日公布的最终修正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5%。
有学者认为,如果美国在7月9日强硬恢复对等关税,物价上涨、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将更快显现出来。现在,谁也不敢说7月9日会发生什么。只能说,目前美国国内经济面临着很多压力,严峻的现实增加了特朗普政府寻求某种形式延期或部分豁免的可能性,财政部长贝森特此前的延期提议并非空穴来风。
7月9日,不仅是对全球贸易伙伴的“大限”,更是对美国自身的一次严峻考验。谈判桌上的僵局反映了“美国优先”政策的孤立性;盟友的离心离德揭示了其战略代价;而自身经济的疲软则是对其经济政策有效性的直接拷问。特朗普政府是选择在最后关头妥协延期,还是不顾后果地扣动关税扳机?无论哪种选择,都将对脆弱的全球经济和美国自身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世界屏息以待,美国正站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