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车辗转奔跛,刚进入西柏坡,就看到一堵花木精心装饰的高墙上,呈现出一幅振奋人心的黄镇将军的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振撼、精神的兴奋、一下子驱散了满身旅途的疲劳,恨不得立即赶到当年党中央、毛主席生活居住和指挥战斗过的地方。
西柏坡村子不太大,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进可攻、退可守,是攻守兼备、进退自如的地方。
车子很快来到当年的党中央住地,这里已成了红色教育基地,院内外、室内外到处都是兴奋喜悦的人们,一队队戴红领巾的,一群群着工作服的,更有许多跟着导游跑的戴太阳帽的……每个人的臉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安祥而又紧张地随着队伍跑来跑去。 忽然看到一个团队的人特别多,编成4个排,队伍严整,点名报号,规范程度不亚于军队,他们是来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学习必须从整队开始,一丝不苟,可见其赤心虔诚的高境界了。
我们40多人的团队算是中等吧。仍然要拖着长长的队伍,才能先后进出所要参观的地方。中央机关、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住房都很小,均是百姓平时住的小院落、小房间,最大的中央大礼堂,也不过如现在的五间住屋大。因此,我们瞻仰参观时费了很大的劲,频繁地进出各个房间,谁也不想漏掉哪怕一丁点的史料文物,空间和物件。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中央军委作战指挥部”,在筒陋的几间土屋里,中间拼摆一张大台桌,后墙上挂着硕大的作战地图,旁边是几张桌子和数把椅子。毛主席的中央军委指挥部,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作战窒里,决战决胜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役。“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就是在这里指挥的。可以想见,当时毛主席时而起身看看地图,时而坐下听听汇报,时而又凝眉挥毫,写出一封封字字千钧、句句惊雷的风火电报——那是在碾庄围歼黄伯韬的胶着时候,那是在攻克錦州的决战时刻,那是在围歼天津陈长捷的紧急当口,那是在陈官庄活捉杜冿明的胜利节点……你都能看到毛主席戎装伟岸的身影,听到毛主席坚定果断的命令。
那窗下的一部普通略嫌寒酸的电话,发出了多少令敌人胆寒的钢铁指令,收到了多少震聋发瞆的胜利消息。如果说新中国是从西柏坡走来,那么在这间指挥部里,早就铺好了前往北京、通往全中国的胜利道路。
在毛主席住的小院中,有一盘石辗,他老人家就在这里推过碾、开过会、接待过苏联等国际友人,提出过“赴京赶考”的著名论段。
更让人难忘的是:面对这个领导全国解放的中央指挥中枢,蒋傅(傅作义)匪军为扭转败局,使出了一个下三滥的狠招,趁我军聚兵淮海、平律,华北兵力薄弱之际,派岀了郑挺举率一个整军,妄图趁虚而入实施偷袭战术,消灭我中央机关。敌军夜行晓宿,偷偷四处寻找打听我中央机关所在地,最后已逐渐摸清所在县的位置。在此危机时刻,前方主力回援已无可能,危急时刻,毛主席大胆施行“空城计,”利用电台广播,揭露了蒋傅军的无耻阴谋。声称我军早有计划,且织极组织迎战。敌人一看阴谋败露,我军早已屯兵迎战。奇兵不奇了,我强援也将赶到,敌军若继续冒进,就要全军覆没了。只好无奈退兵。党中央终化险为夷,真是天助我也。
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中央作战指挥部,走岀中央首长的住地,通过长长的地道,来到后边的中央其他机关所在地,那长长的地道(防空洞)令人印象深刻,不仅高宽出人意料,那深长也难以想象。进去无须躬身弯腰,就象平时走路一样,可大步向前,不时还见有机动洞穴,以备紧急之用。这时我想起了电影《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大概就是这种模式吧。这在当时是为保卫毛主席、党中央机关必不可少的。特别高兴的是,在这里看到了招开七届二中全会的中央大礼堂,和在电视中看到的一摸一样——是在屋山头开门的长型礼堂,木制连椅,会场布置也状若原貌,八面红旗族拥着毛主席画像,主席台两边插满红旗,人们纷纷拍照留念,看大家喜悦的心情,似乎真的是来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呢!我也装模作样,站到主席台前,拍了张照片,享受一下幸福的时光……
在西伯坡纪念馆里,不仅看到了大量的文献实物、珍贵图片,更在门前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学生、工人、农民或机关人员,纷纷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参观、拍照、举行各种教育学习仪式,贪婪地吮吸着革命乳汁,增加红色光谱,增强革命斗志,发扬光荣传统。更有一队人马,大烈日下排在中央七位常委雕像前,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响亮的誓词和雄浑的国歌声响彻长空。族族松柏、束束鲜花在阳光下灿烂。
车子走远了,似乎仍能听到那嘹亮的歌声,看到那灿烂的鲜花,因为我们正行走在“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大道上。
202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