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发出强硬声明,称将在最迟14天内停止使用中国稀土。可就在此时,他们的防长辛格却火速前往青岛,与中俄进行谈判。莫迪政府注入了约40亿人民币以提升稀土自主研发能力,然而,自家的汽车制造商却发现稀土磁铁的库存仅能支撑72小时,生产线危在旦夕。这场充满矛盾的“稀土突围战”背后,究竟隐藏着印度怎样的战略焦虑呢?
1. 豪赌40亿珍贵资源,印度的“稀土梦”究竟有多实在
当印度商务部大肆宣称将在“14天内批准500亿卢比(约40亿人民币)计划”时,全球稀土市场无不哂然。为何如此?虽然印度拥有690万吨全球第五的稀土储量,但去年其开采量仅为2900吨,不足中国的1.4%。更为尴尬的是,其加工能力更是薄弱,印度国家稀土公司(IREL)的年处理量仅为1万吨,且产品纯度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想在短时间内用40亿突破中国20年形成的技术壁垒,这一愿景可谓过于幼稚——即便是美国投入数百亿也未能成功,印度凭什么能够?
2. 技术困境:画饼充饥的“去中国化”尝试
印度汽车工业正在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包括塔塔和马鲁蒂铃木在内的多家车企联名发出警告,称76%的整车制造企业面临停产的危机,其原因竟是缺乏微不足道的钕铁硼磁铁。中国目前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专利,而印度车企提交了超过20份的进口申请却在中国海关漂浮了三个月毫无进展。此外,印度的工程师出于无奈竟开始拆解旧手机以回收磁铁,结果月产量仍然仅为0.3吨,根本无法补足一条汽车生产线的需求。这种水平的“自主稀土”努力,无疑是在自掘陷阱。
3. 对日本“断供”的背后:盟友成为牺牲品
就在中印副外长在新德里谈判“放宽稀土管制”的不到一日,印度却急速撕毁了与日本长达13年的稀土供应协议。表面上宣称是为了“优先保障国内需求”,实际上将日本当成了替罪羊:去年的稀土销售中,印度向日本出口的1000吨稀土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如今的突然断供导致丰田和本田的电动车生产线陷入困境。日本经济产业省对此只能发表模糊的外交辞令,称“避免回答双边问题”——盟友?在危机制约面前,这种关系不过是随时可能抛弃的棋子。
4. 青岛会谈的真相:求助才是主线
印度防长辛格此次青岛之行,表面上是参加上合组织防长会议,实际上更多的是希望能找到中俄寻求额外的支持。这是五年来首次部长级的访华,时机选择得极为微妙:一方面高调宣布“弃用中国稀土”,另一方面却秘密派遣汽车业代表团前往中国求审批。这种矛盾的举动暴露了印度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边境问题依旧悬而未决,辛格急于了解中方的底线以防变故;俄印军贸局势冷却,乌克兰战事使得俄罗斯的武器供应延迟,印度面临急需填补的军事空白;在中东的立场翻车,尽管与上合体共同谴责以色列,印度因此却遭到伊朗的激怒,急需寻求解围。
简而言之,印度所宣称的“14天豪赌”,其实不过是一场公共关系秀。如果它真的能够实现自主创新和资源独立,又何必低声下气地来到青岛求救呢?印度在这场“稀土突围”的闹剧中,其实映射出的是其工业实力无法支撑的大国梦想。虽然莫迪希望借助稀土资源来牵制西方,但他似乎忘记了,稀土博弈的核心并非矿藏的数量,而是从开采、精炼到应用的产业链完备性。中国在具备4400万吨的稀土储量、90%的专利以及70%的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印度在基础的分离技术上仍需依赖日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