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安井食品发布公告称,公司于6月25日至6月30日进行H股招股,拟全球发售3999.47万股H股(视乎超额配股权行使与否而定),其中,初步安排香港公开发售399.95万股(可予重新分配),约占全球发售总数的10.00%;国际发售3599.52万股(可予重新分配、视乎超额配股权行使与否而定),约占全球发售总数的90.00%。
此外,自上市日至香港公开发售截止日后起30日内,整体协调人(为其本身及代表国际承销商)还可以通过行使超额配售权,要求公司额外增发不超过599.92万股H股。在超额配股权均悉数行使的情况下,公司本次全球发售H股的最大发行股数为4599.39万股。此次H股发行的价格最高不超过66港元,预计于2025年7月3日公布发行价格,于2025年7月4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并开始上市交易。
在资本市场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安井食品作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领军企业,正积极推进H股招股计划,力求实现“A+H”双资本平台运营。这一战略举措无疑将为安井食品带来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和更国际化的市场视野,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隐忧,值得市场和投资者深入关注。
股东减持套现频繁,市场信心受挫
安井食品自上市以来,控股股东与核心高管频繁减持套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自上市次年至今,董事长刘鸣鸣、总经理张青苗、副总经理黄建联、副总经理黄清松四人分别减持了6.28%、2.16%、1.24%、1.28%的股权,合计从资本市场套现26.8亿元。港股招股书显示,目前四人持股比例分别仅为4.19%、1.75%、0.56%、0.59%。2022—2023年,控股股东国力民生也开始频繁减持共6.78%的股权,获利金额总计为29.58亿元,与四高管合计套现超50亿元。
股东及高管的频繁减持套现,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一方面,投资者担心股东和高管的减持行为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缺乏信心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减持套现也会对股价造成压力,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在安井食品公告启动发行H股在港股上市的筹备工作后,公告后的下一个交易日股价直接一字跌停,仅半个月后股价就已经从92.14元最低跌至64.47元,大跌超30%。这表明市场对股东和高管的减持行为较为敏感,减持行为可能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导致股价下跌。
实控人背景成谜,股权结构复杂
安井食品原实控人章高路让出安井食品控制权的举动,引发市场对安井食品新实控人背景的猜测。从公开信息来看,原控股股东国力民生的股权结构由章高路、陆秋文、戴玉寒、孙钢四位原始股东组成,变更后调整为杭建英、陆秋文、王继娟、孙钢,其中杭建英与陆秋文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共同控制公司。由于杭建英此前未在公开资料中留下任何信息,外界对其身份充满疑问。
但通过梳理国力民生的关联网络可以发现,杭建英并非突然介入的局外人,而是与章高路所属的“牛津剑桥”资本圈存在深厚渊源。这一圈层可追溯至ST海洋时期,核心成员包括章高路、刘鸣鸣、戴玉寒之子戴凡、陆秋文丈夫边勇壮等人。他们通过国力民生与杭建英之女杭华产生联系,2015—2017年,国力民生将控股的神州学人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大华大陆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股权,转让给了新荣拓展后,神州学人的法人代表先后变更为杭华及太平洋证券董事长郑亚南。其中,郑亚南为新荣拓展的董事长,其与新荣拓展实控人之一的熊志红,均为牛津剑桥公司成立之初的原始股东。杭华则与熊志红在2019年联合创办了华育私募基金,后续其所持股权也转让给了国力民生。
尽管杭建英个人背景成谜,但通过其女杭华与郑亚南、熊志红等人的商业互动可以看出,她实质是“牛津剑桥”资本网络的内部成员。而郑亚南恰好在安井食品实控人变更前夕被任命为公司非执行董事,进一步强化了新旧股东之间的纽带关系。这种隐秘的股权腾挪背后,或许暗藏着安井食品为赴港上市铺路的特殊安排。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实控人背景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公司的决策和治理带来一定的风险,也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
业绩增长放缓,盈利能力面临挑战
安井食品近年来业绩增长放缓的趋势较为明显。从营收数据来看,2019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从52.67亿元增至150.30亿元,但收入增速在2021年达到顶点后开始逐渐下降。2020年至2022年,营收增长均超过30%,而2023年增速降至15%,到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仅有7%。净利润方面,最近三年净利润增速从2022年的62.17%下降至34.33%,再降至0.83%,2024年仅比2023年净利润增长0.13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增速进一步放缓至5%以下。
业绩增长放缓与行业竞争加剧密切相关。当前,速冻食品行业集中度较低,新兴品牌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而安井食品需在维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承担高端化转型的研发和营销成本。例如,一些新兴的速冻食品品牌凭借低价产品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安井食品的市场份额造成了一定冲击。同时,安井食品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附加值,加大了在高端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的投入,这也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压力。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品牌形象受损
2025年以来,安井食品接连卷入多起消费者投诉事件。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消费者在抖音、美团优选、拼多多等平台购买的安井产品中,发现异物、包装破损、发霉等问题。其中,“速冻丸子塑料异物”事件引发广泛讨论,涉事商家以“已开封无法核实”为由拒绝赔偿,最终仅退还12元费用。这些投诉暴露出公司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把控漏洞,以及渠道管理中的风险。
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一旦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信任和购买意愿。安井食品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导致消费者流失,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在社交媒体时代,负面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恐慌和抵制情绪。例如,此前一些知名食品企业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销量大幅下滑,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安井食品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加强质量管控,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港股市场环境复杂,上市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港股市场对食品企业的合规性审查更为严格,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投资者信心或将受到影响。安井食品此次赴港IPO,需要面对港股市场的严格监管和投资者的高要求。如果公司在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等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会引发监管机构的调查和投资者的质疑,导致上市进程受阻或股价下跌。
此外,港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和A股市场存在一定差异。虽然近两年来,随着南向资金的不断南下,港股核心资产估值提升明显,但港股市场仍然受到全球经济形势、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安井食品在港股市场的估值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港股定价低于预期,可能对A股股价形成进一步压制,也会影响公司的融资效果。
国际化战略面临挑战,海外业务拓展艰难
安井食品此次赴港上市,计划通过“A+H”双重上市的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其境外融资能力,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然而,安井食品的国际化战略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本土化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口味、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安井食品需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和调整,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销售渠道方面,海外市场的销售渠道与国内市场存在较大差异,安井食品需要建立适合当地市场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在供应链方面,海外市场的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涉及到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多个环节,安井食品需要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的及时性。
从财报数据来看,安井食品的境外收入占比仍然较低。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境外收入分别为3522.56万元、1.08亿元和1.28亿元,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在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仍然微不足道。2024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境外收入为1.22亿元,同比增加35.77%,但这一增长势头能否持续并带动公司整体业绩的提升,仍是一个未知数。
安井食品H股招股并推进双资本平台运营,虽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股东减持、实控人背景、业绩增长、食品安全、港股市场环境以及国际化战略等方面的隐忧,也给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安井食品需要在推进国际化战略和海外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