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源于国人将存款视为重要的安全保障。三年疫情的冲击更强化了这种观念,储蓄成为应对失业、疾病等风险的最后防线,尤其在股票、基金等投资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更显突出。 近期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存款总额高达227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然而,这一巨额数字包含了企业和政府存款,而仅就居民存款而言,截至六月末已达到惊人的132.21万亿元。
若以14.1亿人口平均计算,人均存款达到9.4万元;按三口之家计算,平均每个家庭存款则高达28.26万元。这一数据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不少人自嘲拖了人均存款的后腿。然而,平均数并非中位数,多数人的实际存款低于平均水平实属正常现象。
那么,为何在人均存款高达9.4万元的情况下,仍有大量国人存款不足甚至负债累累呢?这背后存在着多重复杂因素:
首先,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招商银行数据显示,仅2%的人口掌握着80%的存款,其余98%的人口仅分享剩余的20%。这种极度不均衡的财富分配格局,使得人均存款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多数人的经济状况。
其次,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多数居民月收入仅为数千元,却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除了日常开销外,子女教育、人情往来等支出更是雪上加霜。微薄的收入增长与持续上涨的物价形成鲜明对比,许多家庭每月难以结余,更遑论积累9.4万元的人均存款了。 许多三口之家甚至难以攒够10万元。
再次,高昂的房价压垮了无数家庭。 数以亿计的“房奴”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每月收入的40%以上用于偿还贷款,剩余部分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几乎没有储蓄空间。全国近39万亿元的居民房贷规模,生动地诠释了这部分人群的经济困境,他们的存款水平远低于人均水平。 仅有几万元存款,已是许多负债家庭的现实写照。
最后,年轻一代的超前消费习惯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数据显示,近90%的90后负债累累,人均负债高达12.7万元。“月光族”和“负债族”的崛起,使得年轻群体在人均存款中占比甚微,甚至成为拉低平均值的因素。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存款总额位居全球之首,人均存款看似可观,但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分化。收入差距、高昂的房价、超前消费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阻碍更多人实现财富积累的重重障碍。 因此,单纯依靠人均存款数据来衡量国民财富水平,难免失之偏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