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文
在过去40年的企业生涯中,我有35年都在从事企业的管理工作,做过10年厂长、18年央企的董事长。长期的管理实践让我逐渐认识到,企业管理者既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也要精通管理方法,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企业创造出适合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三精管理就是我在企业里带领大家常年实践和总结的成果。
何谓三精管理
三精管理可以概括为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和经营精益化,是一套集管理与经营于一身、效率与效益相结合、内功与外功兼修的企业工法。企业管理有依循、有边界,企业就会稳健地发展。这几年,中国建材集团深度开展三精管理,取得了良好效益,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学习和引入三精管理,并取得一定成效。三精管理也获得了“2019年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一是组织精健化。在组织精健化中,治理规范化、职能层级化、平台专业化、机构精干化比较重要。
治理规范化。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之一是治理现代。由此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的作用很关键,是企业规范化运行的基础,而拥有规范的治理结构、高瞻远瞩的董事会和精干高效的经理层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根基。
职能层级化。企业的层级应该由职能而定,一般来说,我们是按照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来进行层级划分的。按照相应的职能定位,三个层级分别需要的是“决策高手”“市场能手”“成本杀手”。企业的乱,通常乱在哪里?一是行权乱,二是投资乱。只要把行权、投资管住,企业一般就不会有大乱。我们要能说清楚到底谁管投资,谁管市场,谁控制成本。
平台专业化。这里的平台主要是指利润平台,而专业化指的是突出主业的专业化发展。比如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北新建材、中国巨石等,这些平台原则上都要专业化—南方水泥只做水泥,北新建材只做石膏板,中国巨石只做玻璃纤维,而不是成立南方建材,让它同时做水泥、石膏板、玻璃纤维。只有这样,它们才有可能协同构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机构精干化。规模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做得得心应手、规模适度才是最好的。超越规模最大和基业长青,追求活得更好、活出质量,这才是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有种自发的倾向,就是机构不断扩张、人员不断增多,这样就容易得“大企业病”。
二是管理精细化。“精”者质量,“细”者成本,在精细管理中,我们要始终围绕成本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即使是今天,企业不管有多高的技术、多新的商业模式,如果忘记了这两个基本点,仍然会失败。实现管理精细化,一要用好工法,二要长期坚守,两者缺一不可。
管理工法化。加强经营管理靠工法,工法不是系统地讲理论,而是针对一个点位、一个事件,推出一些宜操作、宜复制的实战方法。日本为什么诞生了这么多优秀的企业,就在于它拥有5S、TQC、零库存等科学的管理工法。
成本对标化。我比较喜欢用对标法进行成本控制。因为在成本控制上总有做得最好的,和它对标,就会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反复对标就能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是一种数量化管理方法,很有效,能使企业的各项指标该升的升上去,该降的降下来,稳定提高企业效益,降低企业发展风险。像在水泥厂,中国建材就开展了“六对标”,即对吨煤耗、吨电耗、吨油耗、吨球耗、吨耐火砖耗、吨修理费这六项成本指标持续对标,大大促进了节支降耗。
质量贯标化。做企业、做产品、做服务,从根本上讲,做的就是质量。要保证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做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有责任心,还要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核心要义不是要最终检查出多少不合格品,而是要在生产前端和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尽可能减少最终的不合格品。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要做好ISO9000和PEM等质量标准的认证、贯标。
财务稳健化。做企业要稳健,企业稳健的基础是财务稳健,而财务稳健的核心是现金流充沛。现金是企业的血液,现金的正常流动确保了企业的稳定持续经营,支撑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要维持良性的现金流量,除了产品价格和市场外,控制好“两金”(企业库存资金和应收账款)占用也很重要。
三是经营精益化。做企业充满不确定性,环境在变化,组织很精健,管理很到位,是不是就可以万事大吉?其实不见得。在不确定性中,企业如果做了错误的选择,很可能会失败。今天大家用的手机,多是华为、小米、苹果、三星等品牌,20年前我们的手机是什么牌子?大部分是诺基亚。诺基亚手机后来为什么销声匿迹了?就是因为从按键手机转向智能手机的时候,诺基亚认为手机只是接听的工具,不必把电脑的功能放在手机上,一念之差,导致了诺基亚手机业务的衰落。所以即使管理得非常好,如果不创新,如果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经营无方,企业依然可能和成功失之交臂,大企业也可能会迅速衰败。
业务归核化。企业都要有主业,要围绕主业形成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原则上应该舍弃。毕竟任何企业都不是无所不能的,只能有限发展。中小企业应采用“窄而深”的业务模式,打造技术专业、市场占有率高的隐形冠军;大型企业的业务应尽量不超过三个,力争每个业务都能跻身行业前三。
创新有效化。今天是个创新的时代,在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我们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但创新又是有风险的事情,我们总讲“不创新等死,盲目创新找死”。怎么把握创新的度呢?我认为要进行有效的、有目的的、有质量的创新,不能盲目创新。企业家的创新有严格的硬约束,那就是经济效益。如果长期不赚钱,企业现金流断裂,平台没有了,创新也做不下去了。对企业而言,能创造效益的技术是好技术。企业最好是在自己熟悉的业务领域开展创新活动,选择合适的机遇和创新模式,还要量入为出。
市场细分化。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通过在地理区域、品牌定位、产品品种、目标客户等层面进行市场细分,沿着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效益逆势而升。
价值最优化。价值在产品市场主要表现为企业利润,在资本市场上主要是市值。但是对所有者来讲,最关注的还是利润,资本市场的价值也受到产品市场利润的影响,要提高企业利润。
三精管理是有实践基础的,是企业界人士看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好应用的一套企业管理工法。不是每个企业都要按中国建材的具体做法去做,只要在管理过程中秉持三精管理理念,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去做,持之以恒、扎实稳妥落实,就能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优势,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大而坚、小而美,规模适度才最好
做企业都想做大做强,都想基业长青成为百年老店,但英国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写的《规模》一书展示了我们不愿面对的一面:企业和生物一样,都不会一直保持线性增长。从小老鼠到人再到大象,一生心跳数都只有15亿次,即人的终极寿命可能只是123岁,企业也遵从同样的规律。百年老店的概率只有0.0045%,全世界有1亿家企业,能生存100年的不过4500家。以美国为例,今天美国上市公司的半衰期只有10.5年,也就是说美国有一半上市公司的存活期只有10年左右。而据麦肯锡研究,1958年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企业最长可保持61年,而到2019年时只有18年;1955年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的企业,到了2014年只剩下了61家。这些数据让我们警觉: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伴随着成熟和规模扩张,但就像老人害怕感冒一样,各种风险都可能让这些貌似强大的巨无霸企业轰然倒下。
企业终有生存极限,这既挑战了我们“大到不会倒”的逻辑,也挑战了我们期盼基业长青的愿望,并使我们认识到,企业的衰落看似源自一些过失,但实际上和人一样,经历了美好的少年、青年时代后也会步入老年。十几年前,我们很难预料像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会黯然倒下,也很难想象像GE这样的巨头有一天不得不苟延残喘。华为公司享誉全球,令国人为之骄傲,但它的领导者任正非也坚持认为华为有一天可能会倒下。我认为这并不是任正非的谦虚之语,也不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警觉,而是他对企业有生有死的洞见。
企业和人一样在一天天变老,理性目标是能在有生之时活出质量,健健康康走向百年,这样反倒是能坦然面对死亡,把心放平、快乐生活可能更好。企业不一定真能做到永续发展,也不一定非要做成巨无霸,而是要在生命过程中活好自己。企业的规模是双刃剑,企业做得得心应手、规模适度才是最好。韦斯特对公司规模极限做了计算,认为公司的最大资产额是5000亿美元,也就是3万亿元人民币。他说科幻片里的那些“巨无霸”动物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因为其腿骨根本无法承担超常的体重。一只蚂蚁可以拖动多只蚂蚁,一个人只能背动一个质量相当的人,而一匹马很难驮动一匹质量相当的马。这就是规模的代价。
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我们一直崇拜企业规模,也坚信企业的规模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总是对西方大企业的营业额着迷,《财富》世界500强也一直是中国企业追求的目标,直到我国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直逼美国。但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觉得有些茫然,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再加上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成本优势,对今天中国的优秀企业来讲,做大并非难事,但规模越大代价越高,所以做企业要完成从大到优的转变。过去,企业家见面总是问有多少员工、多少销售收入、多少产量,而今天问的更多是赚了多少钱、负债率是多少,这表明了中国企业发展理念的进步。其实,相比大企业,隐形冠军展示的小而美的生存优势也是耐人寻味的。
今后,我们不一定再刻意追求企业规模了,或者说那个追求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而不倒和大到不会倒的逻辑可能存在根本性的错误,企业应该追求适当规模,我们也不应继续用规模作为攀比的标准。其实,大企业有三五千亿元营业额,中等企业有三五百亿元营业额就可以了,不见得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超万亿元上。企业越大管理成本越高,风险越大,一旦倒下对社会的危害也会更大。超越规模最大和基业长青,去追求活得更好、活出质量,这才是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
时时提防大企业病
以前,我插队时做过农业技术员,在那个时候学会了两项技术,一项是给果树剪枝,另一项是高粱和玉米的杂交。其实,事物原理是相通的,我后来把剪枝的原理应用到组织精健化上,而把杂交优势的原理应用到国企和民企混合所有制的优势互补上。剪掉一些疯长的树枝,可以让果树多结果。企业也一样,自发成长的过程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所以要不断地“剪枝”,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健成长。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有种倾向,就是机构不断扩张和人员不断增多,这样企业就很容易得“大企业病”。“大企业病”是企业发展中绕不过的坎儿。我把“大企业病”的特征概括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士气低沉、投资混乱、管理失控这六种现象,或兼而有之,或全部有之。企业一旦得了“大企业病”,就会像帕金森定律描述的那样,层级不断增多,人员不断膨胀,运作程序越来越复杂,组织效率越来越低,员工越来越没有进取心。“大企业病”正是许多大企业轰然倒下的内因。
记得在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会上,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老先生给了年轻创业者四个忠告:一是专注;二是有耐心;三是有了成绩后要格外当心,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四是有了财富要回馈社会,而且越多越好。对于第三点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因为过去我们常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却鲜少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但确如郭老所言,企业获得成功后容易犯错误,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围绕预防“大企业病”,中国建材前些年以“机构精简、人员精干、效率优先”为原则,大力推进组织机构整合与优化,运行质量进一步健康化。近年来,国资委要求央企进行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把层级压缩到5级以内,企业户数压减20%,并对资产负债率提出压减目标。中国建材按照国资委要求深入推进压减等专项工作,减少层级、减少机构、减少冗员,于2018年提前一年圆满完成三年压减总目标。在金融去杠杆过程中,央企安然无恙并取得良好业绩,和这几年持续瘦身健体是分不开的。而反观一些民营企业却借助影子银行和银行表外业务举债发展,遭遇了资金难题。总结原因,其主要问题就出在发展速度超过了自身可承受能力。这场教训对企业来讲是极其深刻的。
企业的成长是有周期的,总会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长到一定阶段就会成熟。成熟是一件好事,但成熟之后,却很容易衰老和得病。大企业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时时提防“大企业病”,做到事事责任到人,用数字说话,学会有节制地发展。
(作者为管理工程博士、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本文摘自《经营方略》一书;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