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欧关键矿产战略与全球博弈
迪丽瓦拉
2025-06-20 17:07:55
0

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的前沿领域。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寻求减少战略依赖,提高关键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与此同时,国家安全范围日益泛化,关键矿产安全成为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主要国家均出台或更新关键矿产战略,对于关键原料及矿产资源的管制升级。

从2017年起,美国开启了关键矿产供应链重建的进程,联合盟国打造本土化、多元化和“去中国化”的供应链,力求关键矿产供应链独立于中国等地缘战略竞争对手。欧盟的关键矿产战略重点强调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和供应链的分散化、多元化,但相比美国的关键矿产“去中国化”倾向,欧盟总体上并不寻求与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脱钩断链”,甚至取而代之。

美国及其盟友正在加强关键矿产战略协同,重点应对中国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2025年6月15日-17日,由美国及其盟友(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以及欧盟组成的七国集团(G7),在加拿大举行的领导人峰会中发布了关于关键矿产的联合声明。根据有关报道,G7峰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稀土议题直接点名批评中国,她甚至带了一枚稀土磁铁作为道具,试图拉拢特朗普,呼吁美国与盟友联手应对中国的关键矿产出口管制以及所谓贸易不平衡问题,而不是对盟友加税。G7领导人宣布启动“关键矿产行动计划”,虽然联合声明中未直接点名中国,然而针对中国的意味明显。

2024年底,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推出《我国战略性金属和关键矿产发展白皮书》,详细论述全球及我国关键矿产分布、我国优势矿产出口管制的潜力与应用,以及全球31种关键矿产的产业格局。本文进一步论述美国、欧盟和中国的关键矿产战略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博弈。

一、全球及中国关键矿产概况

关键矿产(Critical Minerals)通常指对经济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供应中断将对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非燃料矿产,一般包含稀有金属、稀散金属、稀土金属、部分稀贵金属,以及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大宗矿产。欧盟通常称之为“关键原材料”(Critical Raw Materials),我国则常用“战略性矿产”这一概念,但我国的战略性矿产范围还包含了石油、天然气等大宗燃料矿产。

关键矿产的范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欧美日为例,列入关键矿产清单的矿物合计近70种,由于各国资源禀赋(本土供给能力)和在全球矿产供应链中的控制能力不同,列入关键矿产的种类也有所区别,且根据形势变化持续调整。美国2022年发布的关键矿产最终清单包含50种矿产,对2018年版本(35种)进行了调整,2024年12月《关键矿产一致性法案》进行了增补,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又增加了4种;欧盟于2024年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确认34种关键原材料,相比2020年增加4种,其中区分出17种战略原材料;日本2021年发布的《稀有金属保障战略》包含了31种关键矿产,2024年又增加了1种。欧美日关键矿产范围及重叠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美国、欧盟、日本的关键矿产清单

资料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2 Final List of Critical Minerals》,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日本《稀有金属保障战略》,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美国将铂族金属(不含锇的5种金属)和稀土元素单列;欧盟稀土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美国2024年12月《关键矿产一致性法案》增加了铜、电工钢、硅和碳化硅等矿产。2025年3月特朗普行政命令再将铀、铜、钾盐、煤炭等纳入美国关键矿产范围。日本于2024年增加了铀。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核电、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电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相关的原料、矿产重要性凸显,尤其是清洁能源上游矿产广泛进入关键矿产范围之中。国际能源署(IEA)指出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的重点矿物包括钴、铜、锂、镍、稀土元素,其他矿物包括砷、硼、镉、铬、镓、锗、石墨、铪、铟、铱、铅、镁、锰、钼、铌、铂、硒、硅、银、钽、碲、锡、钛、钨、钒、锌、锆。

关键矿产主要分布在少数资源富集的国家。关键矿产的全球分布极不均匀,富集于极少数国家。大型矿产投资周期长,从勘探、建设到投入使用通常需要十余年时间,矿物供给增长缓慢。矿产分布不均、供应短缺导致关键矿产的战略重要性凸显,矿产资源国在全球矿产供应链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引发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以及主要经济体之间产业链控制力争夺。

以主要关键矿产的储量和产量(原生金属)份额集中度为例,前三国家储量占比(CR3)达到或超过80%的关键矿产10余种,包括稀土(约80%)、钒(98%)、铟(81%)、锗(92%)、镓(94%)、铋(81%)、铬(88%)、铌(99%)、锆(86%)、铪(86%)、铂族(98%)、铼(87%)、铯(87%)、铷(90%)等;产量CR3达到或超过80%的关键矿产约20种,包括钴(85%)、锂(83%)、稀土(90%)、石墨(90%)、钨(90%)、钒(95%)、碲(91%)、锑(87%)、铟(92%)、锗(>90%)、镓(99%)、铋(96%)、萤石(88%)、铍(92%)、铌(99%)、钽(81%)、铂族(92%)、铯(100%)、铷(100%)等。

作为大宗商品的关键矿产中,铜、铁、镍、铬、锰、锡等分布也较为集中。铜矿石的储量和产量CR3分别为40%、48%,铁矿石的储量和产量CR3分别为64%、67%,镍矿石的储量和产量CR3分别为73%、71%,铬矿石的储量和产量CR3分别为88%、75%,锰矿石的储量和产量CR3分别为79%、75%,锡矿石的储量和产量CR3分别为55%、57%。

图2 全球关键矿产储量和产量集中度(CR3)

资料来源: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关键矿产展望》报告,中国是全球20种战略性矿产中19种的主要冶炼国,平均掌握约70%的全球市场份额。

综合我国各类矿产的可采储量、矿石及精炼产量在全球所占比重,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相关矿产的产业链控制能力,可将我国的关键矿产(剔除大宗能源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分为如下四类。

表1 我国关键矿产分类

资料来源: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第一类是具有全球供给优势的战略性矿产。这类矿产我国的产量和储量兼具优势,现有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主导全球供给(包括出口)格局,能够影响全球价格波动,具体包括稀土、石墨、镓、锗、钨、钒、碲、锑、铋、铟、萤石等。这类矿产也是我国当前能够实施出口管制的主要矿产。根据《经济学人》统计的13种被用于军工“战争关键矿物”,中国占据了其中8种50%以上的产量,除镓、锗、锑外还包括钨、钒、稀土、铟、钛等。

图3 我国具有全球供给优势的战略性矿产

资料来源: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锗产量占比为预估数,具体参见表1。

具体来看,镓、锗、铟、钒、铋、碲、锑属于伴生矿,主要依托我国的铝土矿(副产镓)、铅锌矿(副产锗、铟、铋、碲)、钢铁(副产钒)、钨矿(副产铋)、电解铜(副产碲)、金矿(副产锑)等大规模矿产的采选冶炼产能优势进行生产,其他国家开采提炼均无法产生规模经济,仅能通过废料回收满足部分需求。

表2 我国伴生类关键矿产的来源

资料来源: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能源矿产来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关键矿产展望》,按地理和企业所有权计算,中国生产了全球95%以上的电池级石墨和稀土。稀土、钨矿、天然石墨是通过独立矿直接冶炼,主要依托我国矿产储量优势以及庞大的下游应用需求(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冶炼分离技术的持续创新,在全球构筑起产能与技术融为一体的整体优势。其中,稀土、钨矿大规模进口海外矿石,强化在全球冶炼分离环节的主导优势。

第二类是供应风险较小的战略性矿产。这类矿产国内资源储量全球占比超过10%(或者可采储量充足),矿石产量全球占比超过20%,总体进口依存度可控或者中资企业已在海外投资布局,可保障原料供给安全,如钼、锂、钛、锡、铍、磷等。

图4 我国供应风险小的战略性矿产

资料来源: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具体来看:钼矿从储量来看属于我国的优势矿种,但我国消费量大,产量与消费量基本相当;锂矿国内供给不足,中资企业在海外广泛投资布局,同时主导全球锂盐加工市场,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中国企业生产了全球70%的锂化学品;钛矿国内储量不低,但品位较低,进口依存度约33%,锡矿进口依存度40%左右,这两种矿石进口总体来自与我国友好的南方国家,供给风险相对可控;铍矿我国储量不低,但采选冶炼技术有待提升,进口依赖度较高;磷矿我国储量占全球比重较低,但总储量不低,产量位列全球第一,对外依存度在2%以下,海外进口风险较小。

第三类是国内供应明显短缺,对外依存度高,但全球供应风险当前可控的战略性矿产。这类矿产国内储量和矿石产量全球占比低,矿石进口依存度高(50%以上),但中资企业通过全球投资布局,总体上能够保障海外矿石、原料供应,并在金属精炼上形成全球产能优势。具体矿种包括镍、钴、锰、铜、铁、钾盐、铀、铬、锆等,以大宗商品类矿产为主。

图5 我国供应高度短缺但风险当前可控的战略性矿产

资料来源: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第四类是国内基本无生产,供应风险高的战略性矿产。这类矿产大多数是国内无可采储量的稀有金属,对外依存度基本在90%以上,由于产量低、全球供应少,且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产业密切关联,客观上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存在卡脖子风险,具体包括铌、钽、铯、铂族、铪、铼、铷等。其中,铌金属90%都由巴西生产,巴西铌主要被中国采购。对于这类金属,需要提升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扩大原料矿石、精选矿、再生材料、初级金属的库存,同时依托国家战略储备库加强对精炼金属的收储。

表3 我国供应风险高的稀有金属矿产

资料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等,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美国的关键矿产战略

从2017年起,美国开启了关键矿产供应链重建的进程,加强国内资源开发和战略储备,并加强与盟友的供应链协作,联合盟国打造本土化、多元化和“去中国化”的供应链,推动实现关键矿产供应链独立于中国等地缘战略竞争对手。

从法案法规来看,特朗普第一任期发布了13817号总统行政令《关于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和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2018年美国关键矿产清单》、13953号总统行政令《解决依赖外国关键矿产对国内供应链构成威胁》,增加对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的重视程度。拜登政府将新能源技术与关键矿产的关联视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提出了14017号行政令《美国的供应链》《建立弹性供应链,振兴美国制造业,促进基础广泛增长:第14017号行政令下的百日审查》《2022年美国关键矿产清单》《芯片与科学法案》(第10359条)主要矿产资源政策文件。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命令,旨在扩大美国本土关键矿产金属产量,包括动用《国防生产法》(DPA)紧急权力,加快矿产项目审批流程,优先保障联邦土地矿产开发项目,国防部与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合作为关键矿产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等。

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加大国内资源开发和产能重建,加强国内供应链建设。美国通过国内立法松绑、资金注入、公私合作等方式,鼓励国内增加采矿业、冶炼和回收利用投资,促进勘探活动,加强国内关键矿产战略储备,加大对关键矿产技术研发的投入。通过发布和更新《关键矿物清单》,引导企业投资。

特朗普、拜登政府均依托《国防生产法》加强稀土等关键矿产的生产;先后通过《2020年能源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关键矿产独立法案》《2022年国防授权法案》《2024年关键矿产一致性法案》等法案,授权为关键矿产生产提供支持。

美国国防部、能源部等向本土关键矿产项目直接拨款,涉及稀土、铝、镁、锡、钛、锆、电池材料(钴、石墨、碳酸锂、锰、镍)、铌等关键矿产的本土生产。同时,美国国防部也为加拿大矿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美-加关键矿产联合行动计划。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通过支持本土地质勘察测绘,寻找新的矿区。美国还组建了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EERE)、关键材料研究所(CMI)、锂电池回收研发中心(ReCall)等机构,通过一系列研究项目促进关键矿产供应链全链条的技术创新。

在稀土投资方面,自2020年以来,美国国防部累计投入超4.39亿美元支持稀土供应链建设,重点扶持美国MP Materials、澳大利亚Lynas、加拿大Ucore等企业,推动形成“采矿-分离-磁材”全链条能力。其中,自2021-2024年,美国通过《国防生产法案》拨款超过3亿美元用于加强国内稀土加工能力。MP材料公司在美国本土开始批量分离生产,预计2025年供应稀土永磁材料。美国计划到2030年建成覆盖国防需求的完整稀土供应链。

二是加强与盟友的关键矿产合作,构建全球矿产供应链网络。美国力图通过“能源资源治理倡议”“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可持续关键矿产联盟”等机制,以及一系列多边和双边矿产合作协议,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关键矿产俱乐部,打造多元化的、排斥中国的供应链。

2019年,美国同澳大利亚、巴西、刚果(金)等主要矿产品生产国签订“能源资源治理倡议”,同年构建“关键矿产同盟”,旨在提高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

2022年6月,美国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10个盟友以及欧盟委员会,共同宣布成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MSP也被称为“矿产和金属北约”和“金属北约”,目前成员已增加至14个,还邀请阿根廷、巴西、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安哥拉、刚果(金)、南非、印度尼西亚、蒙古等至少14个非成员国参加了其高级别会议。

2022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美国同其他13个印太经济框架(IPEF)成员国共同提出构建“关键矿产对话”,以此确保在IPEF内部建立“稳定的核心矿产供应链”。

2022年12月,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又组建“可持续关键矿产联盟”,作为MSP的补充,主要目标是统一关键矿产生产、采购和监管标准。

2023年4 月,美国和欧盟在G7会议上达成矿产金属协议,目标是以G7为锚点建立一个新的矿产金属供应链网络。美国还成立“美韩蒙关键矿产三边协商机制”,提出与中亚五国启动“C5+1”关键矿产对话等。这些协作机制涵盖了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上中下游:在供应链上游,有地质禀赋处在优势地位的资源丰富国家,如作为关键金属主要生产国的澳大利亚、巴西、刚果(金)、加拿大等国;在供应链中游,有日本、韩国、芬兰等关键矿产冶炼加工强国;在供应链下游,有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关键矿产消费大国。

2025年6月,G7领导人宣布正在启动“关键矿产行动计划”,并准备在2026年年底前制定出促进关键矿产标准化市场建设的路线图。该行动计划将侧重于实现关键矿产的“负责任生产”和供应的多样化,鼓励对关键矿产项目的投资并促进相关创新等。加拿大牵头倡议建立“关键矿产生产联盟”,以期与“可信赖的国际伙伴”合作,保障先进制造业和军事防务的供应链安全。

三是对中国关键矿产加征关税,提高自身供应链弹性。2024年5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了301调查四周年审查报告和对华301关税行动声明,宣布将提高自华进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关税,并首次提出对我国30种关键矿产加征关税,包括铌、钴、锰、锌、锡、钆等26种关键矿产品、永磁体和3种天然石墨产品,税率从0提高至25%。其加征关税主要目标是以伙伴国家为核心,最大限度拉拢亚非拉资源国家,增加从盟友和合作伙伴的进口,减少从中国的进口,将中国排除在其所谓“多元化和有弹性”的关键矿产供应链之外。

四是打击中国在全球布局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努力。美国不仅加强了对中资企业并购其关键矿产资源的限制,同时影响同盟国的并购环境,施压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对中国企业加强投资审查与股权限制,为中资企业设置更多并购障碍。比如,2022年起,加拿大与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在其关键矿产公司的投资进行剥离或审查。2023年加拿大强制中矿资源等中企剥离在加锂矿股权,并禁止紫金矿业收购Solaris资源项目。美国施压澳大利亚政府限制中国对锂矿企业的持股比例(如北方矿业项目),并推动珀斯建设“关键矿物精炼中心”,将锂辉石出口从原料转为碳酸锂,削弱中国定价权。2024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以国家利益为由要求中国投资者出售稀土矿商股权,限制中企参与稀土开采。

同时,美国近年来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尤其是非洲、拉美矿产丰富国家的拉拢力度,支持美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开展大宗矿产资源争夺,收购关键矿产项目;通过泛化国家安全等概念,炒作中国垄断关键矿产、海外矿业项目环保不达标、劳资纠纷、规避国际标准、资源武器化等话题,强调中国企业矿业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陷阱,鼓动东道国加大对中国矿产企业投资的监管和审查力度。

比如,2022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文称支持刚果(金)政府审查采矿合同和加强问责制决定,提供超过3000万美元援助,以帮助刚果(金)政府促进负责任和可持续的采矿实践。随后,部分在刚果(金)的中资矿业企业受到相关调查。2023年,美国及其G7伙伴启动了横跨安哥拉、刚果(金)和赞比亚的洛比托走廊(Lobito Corridor)项目,该项目已经成为美国非洲政策的核心内容,力图打造绕开中国的出口走廊,摆脱对中国铜、钴矿产的依赖。美国通过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为资源国提供贷款,比如赞比亚-刚果(金)铜钴精炼项目中附加“不得使用中国设备和技术”条款。美国通过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资助坦桑尼亚卡班加镍矿项目,直接与中国在印尼的镍矿布局竞争。美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合作,在刚果(金)洛比托铁路走廊项目中推动矿产出口绕开中国供应链。2025年3月,刚果(金)总统提出该国愿与美国建立“矿产换安全”战略伙伴关系,在该合作框架下,刚果(金)将开发并加工其境内的钴、锂、铀等关键矿产,以供应美国企业,同时换取美方对其国防安全体系的强化支持。

五是将矿产规则、标准武器化,限制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治理中的话语权。一方面,美国通过加强与盟友间政策协调,加快制定符合美西方利益的关键矿产标准,并抢先将其纳入国际规则,限制中国参与其中。美国联合盟友推出“采掘业透明倡议”“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ESG)等加强对关键矿产的监督,建立所谓的“负责任、可持续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如可持续关键矿产联盟提出通过 ESG 标准促进采矿、加工和回收过程,推动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国际公认准则对矿产供应链进行尽职调查等;美国和欧盟通过贸易和技术理事会加强稀土等关键矿产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

另一方面,美国联合盟友将关键矿产相关标准和规则“武器化、政治化”,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矿产开采和加工标准”对中国关键矿产活动实施打压,并以此诱导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关键矿产“不符合标准”“不符合民主国家价值”“违反国际规则”,从而延缓甚至破坏国际社会对中国关键矿产技术、产品和标准的认可,进而达到限制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目标。

三、欧盟的关键矿产战略

欧盟的关键矿产战略重点强调减少对单一国家(中国、俄罗斯)的依赖和供应链的分散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矿业布局进行战略竞争。但相比美国的关键矿产“去中国化”倾向,欧盟事实上并未放弃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总体上并不寻求与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脱钩断链”,甚至取而代之。欧盟关键矿产战略具体举措如下:

一是制定动态更新的关键矿产清单。欧盟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更加重视关键矿产领域的安全问题,自2008年起发布《欧盟关键原材料》清单,每三年对各种原材料进行一次关键性评估,通过全面系统的产业情报监测、分析与研究,认定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且供应中断风险较高的关键原材料范围。2023年3月公布的《2023关键原材料研究最终报告》中,欧盟将2020年关键原材料清单由30种调整为34种(展开为51种)。该报告重点提及关键原材料对中国的依赖。中国是欧盟稀土、镁等18种关键矿产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供应了几乎全部的稀土永磁材料和97%的镁。

二是以立法保障供应链安全。2023年3月,欧盟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重点提升欧洲本土生产能力,减少对第三国的依赖,要求到 2030 年,欧盟国家本土开采提炼的关键原材料(指17种关键材料)消费量占欧盟国家总消费量的10%,战略原材料的加工量需满足其年消费需求的40%,战略原材料回收能力需达到年消费量的25%。该方案明确要求从任一第三国进口的战略原材料占欧盟总需求的比重不得超过65%。2023年3月发布的《净零工业法案》聚焦促进清洁技术产业本土化,减少对中国光伏、风电设备依赖,降低电池关键原材料的供应风险。

三是强化国际合作与供应链多元化。欧盟提出“关键原材料俱乐部”概念,寻求强化与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制定投资、贸易、研究和环境问题方面的标准,从而长期减少欧盟对俄罗斯化石能源和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通过参与由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加强对非洲矿产丰富国家的投资。

2021年底欧盟推出“全球门户”计划,提出通过3000亿欧元投资支持全球基建,重点覆盖数字化、能源、交通等领域,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替代,同时也包含了关键矿产领域的投资布局,与中国的关键矿产全球布局进行竞争。比如,2023年欧盟启动“全球门户”计划框架下的阿根廷萨尔塔省锂资源开发项目,计划投资5亿欧元,联合欧盟与阿根廷企业开发锂矿,在投资协议中间接排除中资企业参与,并导致中国赣锋锂业在当地的锂矿项目被阿根廷政府终止、转由欧盟企业接收。2025年4月3日至4日欧盟-中亚首届峰会期间,欧盟推出120亿欧元的“全球门户投资计划”,支持欧盟和中亚国家在关键原材料、清洁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数字互联等领域的合作。

四是限制中资企业在欧盟本土的关键矿产投资。欧盟通过环保法规和技术壁垒,系统性限制中资参与欧洲关键矿产项目。2021年中国矿业公司参与葡萄牙北部锂矿勘探,当地环保组织以“破坏生态”抗议,欧盟借机要求重新评估环评标准,导致项目无限期搁置。2022年中国紫金矿业投资塞尔维亚Jadar锂矿,欧盟资助当地环保组织抵制,迫使塞政府暂停开采许可。2022年盛和资源拟收购德国稀土加工企业Silmet,欧盟援引《欧盟外资审查框架条例》,以“技术外流威胁欧洲战略产业”为由否决交易。2020年,盛和资源与匈牙利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投资5亿欧元建设稀土冶炼分离厂,其后欧盟介入审查,要求满足废弃物回收率85%的强制性标准,导致项目需追加投资8亿-10亿欧元,2023年盛和资源最终被迫撤资终止项目。

四、中国应对美欧的关键矿产战略

中国通过国内产业链整合、出口管制、资源外交、海外投资、技术标准输出、舆论反制等措施,构建应对美欧关键矿产围堵的体系。

一是加强关键矿产行业内部整合。我国关键矿产上游的开采、冶炼环节以国企为主,近年来通过行业内部重组、加强资源端开采冶炼总量控制、加强市场协同等方式,推动矿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增强对全球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在稀土、钨、钼、镓、锗、铟、锑等领域,通过环保约束、资源开采总量控制等,倒逼小微企业和低端产能退出,特别是在稀土行业,整合形成北方稀土和中国稀土集团“一南一北”双寡头格局。

二是加强国内关键矿产勘探投资与战略储备。我国从2011 年开始实施了为期10年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22年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聚焦稀土、锂、镍、钴、铀等战略性矿产。根据《经济日报》报道,我国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找矿资金4000亿元,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超千亿元,2024年首次向地方下达探矿权出让计划,全年提供战略性矿产勘查区块超1400个,创近10年来新高。2023年中国将 “战略资源安全” 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成立稀土战略储备库。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新增了 “矿产资源储备和应急” 一章,构建了产品储备、产能储备和产地储备相结合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三是通过出口管制反制脱钩断链与贸易保护。关键矿产出口管制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维护国家安全(包括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特别是针对两用物资的管制,同时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二是通过减少矿产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倒逼国内企业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推动国内材料的应用创新,促进下游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水平和定价能力,增强技术主导权。三是作为应对美西方对我国高科技制裁、贸易保护、长臂管辖的反制手段,争取谈判筹码。特别是在美国对我国半导体、人工智能产业链打压持续升级,以及特朗普新一届政府全面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关键矿产禁止对美国出口已成为重要反击手段。

四是加强全球矿业投资布局与“一带一路”矿业合作。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与资源富集的南方国家建立矿业合作机制,例如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布局油气资源开发,在东南亚(印尼、菲律宾)投资镍矿开采,并与非洲(刚果金、赞比亚)深化铜钴资源合作。同时,资源外交与基础设施投资协同,在部分项目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绑定资源开采权。支持大型矿企尤其是国企加强全球资源布局,通过直接投资、股权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锁定矿产资源和冶炼产能,主要国企如中铝集团、中国五矿、盛和资源、中国有色、洛阳钼业等。通过中资企业的全球布局,我国在锂、铜、镍、钴等不具备资源优势的大宗矿产领域,同样形成了精炼加工主导权。加强海外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投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秘鲁钱凯港等,构建航运网络,保障矿产运输通道安全。

五是反击美欧污名化宣传。针对西方对中国关键矿产国内外投资的污名化宣传,我国采取国际媒体传播和公关策略、通过事实披露、合作成果展示、国际标准对接等方式,系统性地反击不实指控。比如,CGTN在2023年9月推出《非洲矿业新伙伴》系列报道,聚焦中资企业在非洲矿业领域的投资与社区贡献。2024年4月新华社拉美分社发布《中国投资助力拉美矿业可持续发展》西语专题报道,列举秘鲁Las Bambas铜矿为当地的经济贡献,以及环境保护举措。重点矿业企业主动对接ESG国际认证,并加强环境数据以及ESG履行责任公开,比如洛阳钼业披露其在刚果(金)的TFM钴矿项目通过在线平台实时公开水质、空气质量数据,每月发布环境监测报告;紫金矿业的塞尔维亚波尔铜矿通过IRMA(负责任采矿倡议)认证,成为欧洲首个获此认证的铜矿,其尾矿库设计标准超过欧盟要求;青山集团印尼镍产业园连续三年发布毕马威审计的ESG报告。2023年10月,中国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启动“非洲绿色矿业发展伙伴关系”,支持非洲矿业技术升级、供应链溯源建设、环保技术转让与数字化管理。2024年6月金砖国家矿业部长会议通过《金砖国家矿业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建议成员国“推动资源国本土加工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程萍.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同盟构建战略研究——基于“友岸外包”视角[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4,37(07):38-46.DOI:10.19676/j.cnki.1672-6995.001082.

[2]惠春琳.美国对华关键矿产战略布局及其制约[J].国际问题研究,2024,(03):82-94+133.

[3]李冰.美国关键矿产安全联盟探析[J].国家安全研究,2024,(06):69-92+160.

[4]宋文婷,吴其斌,崔荣国,等.地缘政治博弈下美西方国家关键矿产战略演进与动因[J].自然资源情报,2024,(12):56-64.

[5]杨丹辉,高风平,刘思艺,等.地缘政治与战略资源产业链重构——以关键稀土矿产和材料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4,34(05):19-33.

[6]张宸旸,徐飞彪.美国关键矿产战略的演进、影响及中国的应对[J].和平与发展,2025,(01):21-44+172-173.

[7]赵霞,郭亚宁.欧美关键矿产战略布局及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24,43(04):54-59.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影响市场大事件:央行副行长陆磊... 每经记者:杨建 每经编辑:肖芮冬 |20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NO.1央行副行长:人民币已成为...
我市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增... 我市加快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增强水利支撑能力 ■ 截至目前,全市13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广发基金宣布增加瑞银证券为云计...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增加瑞银证券为旗下部分ETF的一级交易商。此次新增的一级交易商...
湖北国资:一年收了4家上市公司... 你好,我是涛哥,专注于并购重组投资。这是涛哥的第69篇原创文章。 2024年,湖北国资收了4家上市公...
神宇股份涨3.85%,成交额2... 5月6日,神宇股份涨3.85%,成交额2.29亿元,换手率5.11%,总市值65.05亿元。 异动分...
红利策略进化论:从防御盾牌到现... 当前市场对贸易摩擦的敏感度明显降低,近期各类关税消息虽然层出不穷,但A股基本走出脱敏行情,相关板块波...
原创 腾... 海内外大厂大模型研发正在进入新升级周期,为了加速补齐技术短板,腾讯混元近日进行了大幅架构调整,重构研...
特斯拉一季度净利锐减71%!马... 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他计划在5月“大幅”减少为特朗普政府工作,以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