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现状调研报告
报告共计:19页
《2025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现状调研报告》总结
在全球气候变化愈发严峻的当下,新能源产业作为实现碳减排的关键力量发展迅猛。然而,新能源项目在建设与运营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引发国际关注,如风光水电项目选址可能破坏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威胁物种生存。国际社会对企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要求趋严,TNFD、GRI、ISSB等机构纷纷出台相关框架、标准或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研究重点。国内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A股披露指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战略与行动计划更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列为优先行动。
但新能源行业在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方面现状不容乐观。从处罚案例看,部分企业违法占海、毁林等破坏生态现象频发。披露方面,企业表现参差不齐,如某电力上市公司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低优先级议题,阐述简略。
调研选取42家新能源上市企业(国内36家、国外6家),从MSCI评级、生物多样性议题披露(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案例披露三方面分析。结果显示,国内企业MSCI评级整体较低,多数未纳入评级;国外企业表现较好。在生物多样性议题披露上,国内企业治理架构中仅少数设立专项小组,战略上议题识别多为中低级别,风险管理对生物多样性风险披露不足,指标与目标设定及完成进度披露严重欠缺,案例披露数量少且零散;国外企业在各环节披露更规范、全面。
国内典型案例中,电能实业治理架构完善,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战略并披露目标与案例;浙江新能将生物多样性议题提升至高实质性级别,但治理结构等披露仍有不足;中国电建未将生物多样性放高实质性议题,披露集中于案例,缺乏系统管理。生态破坏处罚案例涉及破坏草原、森林、农渔业等,多家企业因违法占用土地、破坏植被等被处罚。
为改善现状,建议国内企业提升生物多样性重视程度,纳入战略并设立专项小组;完善披露体系,遵循权威准则,明确指标与目标;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经验,加强交流;监管机构强化监管与政策引导;行业加强自律与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共进。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