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殷墟?众所周知,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省安阳小屯村),8代12王,凡255年,亦称“大邑商”或“殷商”。周武王打倒商纣王,商灭殷废而墟,故名殷墟。
不虚者,则因后来发现了华厦独有、震惊世界的殷墟和甲骨文。
殷墟的发观,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有文献和考古证据证明的古代都城。将中华信史向前推进了约千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甲骨文,虽非中国或世界最早的文字,但它是延续使用的古文字之一,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奠定了汉字基础,保存了商代社会的一手史料。
当然了,甲骨文的厚重历史无可比疑,甲骨文的重大贡献更不容置疑。它的横空出世,却是在不经意间发观的——说来也巧,晚清时期,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大金石学家、鉴尝家,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校长,官居二品,仅次于二品尚书,颇受光绪帝偿识。因偶发风寒(虐疾),遂去药铺抓药,在其中的“龙骨”片上发现有文字样貌的符号,作为金石大家,自然要研究揣摩一番,这一揣摩,竟让他穿越千年,来到了殷商时代,走进了殷墟古都……当王懿荣意识到这就是古文字、古文献、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时,立即派人将药铺的“龙骨”全部购来细作研究,追询来源出处,方知殷墟宝地,距殷都时代久矣!已成一片荒蛮之地的废墟也。随之掘地探宝,方才大白天下……
当我们冒着盛夏的骄阳,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时,一座硕大的文字博物馆强烈地冲击了我们的视觉,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急急下车,急急向博物馆走去,一个个像寻宝探险家,七弯八绕,终于走进博物馆,一根根硕大的巨柱,承载着千年历史,万代文明,通体都是陌生而又熟悉的符号文字、形体绘画;室窒相连、廊廊环绕,看不到头、望不到边。移步换景、转身隔代。如入迷宫、如进深山。屋屋人潮涌动,室室老幼惊赞……
这里有四方仿古雕花门灯,这里有通体绘画触目动心顶天立地的廊柱,这里有形制各异匠心独具的千秋钟鼎,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字载体——甲骨文、简牍和帛书、金文和陶器、青铜器、牛肩骨、玉石币、鸟虫书等等,不一而足。同时更有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传说为黄帝史官,史称“造字圣人”,他通过观察自然万物,通过鸟兽足迹,山川纹理等,受到启发,本着“字法自然”的原则,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举。后人将仓颉造字成功的那天,定为二十四节气的“谷雨”,来纪念他的不世功绩。
历史虽有不同发展,时代却在不断进步。文字为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今天的人们仍在学习它、传承它,什么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乐、汉字之美、没字之韵、汉字力量,都是汉字学习传承的工具和方法。
在巨大的殷墟下面,还埋藏着另一个惊心动魄的世界,这就是精妙绝伦、气势磅礴的商代文物,无声地诉说着辉煌灿烂的商文明。请看那装饰华丽、结构精巧、机动灵活的马车,展示着商王朝精湛的制造技术。时代更迭,一代王朝的盛景随着沧桑岁月悠然远去,唯有埋在地下的庞大车马载承着我们穿越千年时光,一窥当年“车辚鳞,马萧萧”的壮阔景象。还有那栩栩如生的龙虎尊、半坐玉人尊、亚长牛尊、玉醜钺、屯南甲骨、青铜面具、壮岭方鼎、车马、兽面纹觥、彩绘陶鬲、铜顶尊跪坐人像,更有那一个又一个车马坑,培葬着人、兽、物,埋藏坑里的侈华主子,挣扎的仆人,无知的猪犬,倒地的马匹,无一不向我们诉说着彼时的复杂心情——求生的欲望、失魄的无奈,今人看来,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中华文明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言中的!可谓千真乃确矣。
走出大门,一天阳光。我们又回到了趙燕故地的今天,幸福地走在安阳大地上。豪华大巴又风驰电掣地向下一个景区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