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夏,蒋军特务黄特的命运似乎已注定,他倒霉得不可思议。在新四军1师1旅(苏中三分区)潜伏没多久,便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被新四军抓捕并关押了起来。坐在狭窄的牢房里,黄特心生一计,企图通过陷害无辜的战士来翻盘,借此获得生路。
他心知肚明,新四军一向严厉对待间谍,自己活下来的机会微乎其微。既然难逃一死,何不试图找个替死鬼,借此一举立功,说不定还能因此获得一些苟且生存的机会。于是,黄特决定在绝境中拼搏,找寻一点可以抓住的希望。
被捕的第二天晚上,锄奸科长在审问时,向他讲述了我军的政策: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听到这些话,黄特的眼睛亮了一下,迅速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的转机。“我要揭发,我想立功,请不要杀我!”他突然大声说道。锄奸科长听到这话,冷静地回答:“只要你说的是真的,肯定不会杀你,但如果你编造谎言,罪加一等!”
黄特毫不犹豫地答应道:“我明白,长官。”于是,科长立刻安排人员开始记录下他的话。接着,黄特开口说道:“我的上司叫田青,她是我的上司!”锄奸科长的眼睛瞬间亮了,他早就注意到这个女战士了,心中暗自琢磨,这个名字似乎值得进一步调查。
新四军的干部大多数来自劳苦贫苦的人民家庭,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在战场上使他们英勇异常。然而,他们也面临着文化上的不足,许多战士的识字率并不高,这使得新四军不得不采取措施,从城市青年中挑选一些有文化的人来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
于是,叶飞师长决定派人到上海招募青年学生,这些学生热血爱国,报效国家的热情异常高涨。第一次招募,便有二十多个文化青年加入了新四军。尽管他们有文化,但对于军事的知识并不熟悉,刚到部队时只能分配到战地服务团,主要从事宣传、文艺演出等工作。
战地服务团成立于1938年,最初的任务是支持军队的宣传和民运工作,后在1941年随新四军第一师重建而更名为第一师战地服务团。这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尤其是田青、史行、黄炜和董大任,尽管他们来自大城市,但在面对艰苦环境时毫不退缩,迅速融入了部队,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干部对于这些从大城市来的学生并不看好,认为他们可能缺乏应对艰苦环境的能力,尤其是在战场上,面对战斗的残酷可能会崩溃。果不其然,在1941年3月,史行所在的小队突然有一名队员擅自离队回到上海,且与史行关系密切。这件事让部队内部开始警觉。
更令人担忧的是,田青也突然请假离开。她表面上是因为所在的小队要与民兵自卫队合并而不满,结果在一段时间后,她并没有如期归队,部队开始怀疑她的动机。一些人甚至开始说:“看,田青这一走就不会回来了。”然而,田青不久后又回来了,带回来一个名叫洪辉的学生。
田青的回归让那些曾经怀疑她的人松了一口气,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她的表现。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所有人感到意外。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新四军遭遇了日伪军的疯狂“扫荡”,田青和一些上海来的学生突然消失,留下的只有无声的消失和留下的疑云。许多学生因为无法适应战场的残酷,悄悄选择了离开。
这次事件引起了旅里锄奸科的高度警觉。许多离开的学生与新四军的联系不再清晰,难以判断其中是否混入了间谍。而黄特,便在这批学生中悄然潜伏。黄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因父亲在红军的打击中被镇压,心生仇恨。早在读书时期,他就通过各种手段加入了军统,企图以“进步学生”的身份渗透新四军。
然而,黄特的运气极差,刚到部队便因为言语失误暴露了身份。在深知自己难逃惩处的情况下,他心生一计,想将田青牵扯进来,声称她是间谍,并加以栽赃。田青曾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女孩,黄特也曾对她心生情愫,但遭到拒绝后,他心中埋下了怨恨之种。
黄特的指控引起了锄奸部门的重视,田青立即被逮捕并接受审讯。在审讯过程中,田青交代了她的“同伙”——史行、黄炜和董大任等人,称他们也是特务。随即,史行和董大任也被逮捕。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黄特又将洪辉牵扯了进去。洪辉被捕后,又供出了王兴华。
王兴华,原是上海暨南大学的学生,曾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在1938年便加入了学生界救亡协会,表现出色。尽管他并未正式加入组织,但他一直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在被捕后,王兴华坦白自己曾参加一个名为“真理团”的民间抗日团体,该团体有上千成员,虽没有背景支持,但依然以抗日为宗旨。
随着对“真理团”的调查深入,锄奸科终于发现,200多名学生中,只有黄特和刘年是军统特务。此时,粟裕师长深感事情复杂,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间谍案件,决定派周林去进一步调查核实。周林经过详细调查后,确认了问题的真相,随即向军部报告。
最终,黄特因无法再隐瞒事实,自缢在监狱中。而田青等人,也在经过重新审查后,确认并未参与间谍活动。史行和董大任虽未能幸免,但王兴华通过了此次考验,并没有受到更大的影响。此后,王兴华被调往新四军第三师,并受到特别照顾,逐渐在新的岗位上有所成长。
王兴华终其一生都感激汤光恢将军的帮助,他曾亲自前往江西感谢汤将军,流着泪说道:“汤老,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而汤光恢将军则谦虚地回应:“感谢的应是组织,而非我个人。”这段经历也深深印刻在王兴华的心中,成为他一生中的最重要记忆之一。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正是那些无畏的战士和有担当的领导,才共同捍卫了革命的胜利。而组织的智慧和决断,也成为了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