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谈判落幕!特朗普7字坦言中美交锋,稀土博弈暴露美国软肋?
第一幕:谈判桌上的“好消息”与7字暗语
6月9日,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场闭门会议,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美博弈。这场由特朗普政府主动发起的经贸磋商,表面是“寻求合作”,实则藏着美国对稀土资源的迫切渴望。当谈判持续6小时后,特朗普面对镜头时挤出一句“中国不容易对付”,这7个字瞬间引爆舆论——到底是谈判进展不顺,还是美国终于尝到被“卡脖子”的滋味?
数据背后的较量:今年4月,中国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戳中美国制造业命门。数据显示,全球超80%的稀土加工产能集中在中国,而美国军工、新能源、半导体产业对稀土的依赖度高达60%以上。更让白宫焦虑的是,尽管5月中国恢复部分稀土磁铁发货,但实际到货量仅占美国企业需求的15%,丰田、波音等巨头生产线已出现断供风险。
第二幕:美国的三张“施压牌”为何失效?
谈判前,特朗普政府自以为打出三张“王炸”:
现实却狠狠打脸:
这场博弈暴露出美国霸权逻辑的致命漏洞:当中国手握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时,单边施压只会加速“去美国化”进程。
第三幕:稀土与芯片,中美手中的“双刃剑”
伦敦谈判桌上,美国开出“诱人条件”:若中国取消稀土管制,美方将部分放松对华芯片设计软件、喷气发动机部件的出口限制。但这笔“交易”的本质,仍是美国试图用芯片筹码换取稀土让步的零和游戏。
中国为何不吃这套?
谈判桌外的暗战:据彭博社透露,中国代表团在伦敦会议上展示了一份数据——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导致其本土企业损失超1200亿美元,而中国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的国产化率年均提升15个百分点。这组数字让美方谈判代表集体沉默。
终局:霸权主义为何“碰壁”中国?
特朗普那句“中国不容易对付”,道出了美国战略精英的集体困惑:为何过去屡试不爽的“极限施压”,在中国面前屡屡失效?
深层原因有三:
伦敦谈判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稀土是否放开,而在于向世界宣告:21世纪的博弈规则已改写——试图用霸权手段逼迫他国屈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