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街头的抗议声中,印度裔员工被贴上“技术蛀虫”的标签。波音公司737MAX的两次空难,背后是印度裔高管丹尼斯·米伦伯格的“外包神话”——他将软件业务廉价外包给印度,却在管理权上失控。印度工程师凭借“向上管理”思维,用“快速出成绩”的急功近利,让波音的飞机漏洞频出,事故频发。
这并非孤例。微软的蓝屏瘫痪、F-35战机的“印度血统”缺陷,都指向一个真相:美国在“反华”焦虑中,将印度视为“替代者”,却忘了印度本身也是“被利用的棋子”。印度裔精英在硅谷、波音、星巴克的崛起,本是全球化红利,却因美国的“战略误判”沦为“反噬工具”。当印度人用技术优势收割美国企业时,美国却在用“反印”情绪反噬自身,波音裁员潮、H1B签证收紧、对印关税升级,最终让印度成为“替罪羊”。
中国网友的“深感理解”,并非盲目同情,而是看清了美国的“双标逻辑”:一边用印度对抗中国,一边又因印度的“失控”而自乱阵脚。印度的GDP增速虽高,但体量仍不及中国,其“世界工厂”野心与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政策,注定在资源争夺中撞车。而美国的“反印”浪潮,不过是将中国崛起的“替罪羊”换成印度,最终伤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