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银行股延续强势!
6月6日,中信银行(0998.HK)、农业银行(1288.HK)、工商银行(1398.HK)等多只港股银行股盘中刷新历史新高,银行ETF优选(517900)一度涨超0.9%冲击上市新高,盘中持续溢价,显示或有资金踊跃布局。
业内分析认为,当前银行股受到公募新规+险资举牌+南向资金三路资金驰援,板块或受持续催化。在此背景下,银行ETF优选(517900)获资金关注,行情数据显示,近5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1354万元,年内份额增幅超100%,累计“吸金”1.2亿元。
来源:Wind,截至2025.5.30
【银行缘何持续走高?三因素共振驱动!】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业绩比较基准与考核优化,意味着公募基金“补齐低配方向”。根据申万宏源统计,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银行股市值占比3.8%,相较沪深300指数中银行权重13.8%,严重欠配,假设公募基金持仓银行比重提升至沪深300指数权重,则合计带来增量资金超2700亿元。
另一方面,银行股获险资“扫货式”举牌。截至5月底,7家保险公司今年共举牌了15次,超过2024年前9个月举牌量。银行股举牌次数最多,包括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杭州银行、中信银行,其中,邮储、招行、农行H股被二次举牌。对比2020年,2024年险资对高股息的偏好显著提升。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具备低估值、高股息特征,更契合险资等长线资金偏好。
来源:Wind,截至2025.5.30
南向资金亦大手笔增持银行股。截至五月底,近一月(+277亿元)、近三月(+717亿元)、近一年(+2099亿元)净买入额均位居30个中信(CS港股通)行业第一。截至5月末,南向资金合计持有银行AH指数成份股中的14只港股银行股6858亿元,年内累计增持174亿股,合计市值增超1820亿元。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5.30,行业为中信(CS港股通)行业分类。
【中长期视角:稳定ROE+高股息+经济向上期权,银行或是良好中长期配置品种】
华创证券指出,银行股是良好的中长期持股品种。自2010/2015/2020年作为历史周期起点,截至2025年5月23日,持有银行指数的收益率分别为170%/92.9%/39.6%,均高于同期持有沪深300的持有收益率。
拆解银行股收益来源,稳定的ROE和分红+经济向上的期权。当前银行业ROE仍维持在9%以上。尽管行业净息差自2020年来快速收窄,但行业资产质量保持优异带来的信用成本下行、和利率下降带来的非息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缓释了ROE的降幅。若经济结构能够加速转型、或宏观经济企稳向上,带来行业资产端收益率的企稳上行,以及净手续费收入的恢复性增长,则行业ROE会企稳并趋于上行。
该机构表示,考虑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制度层面推动银行后续仍有增量资金,银行中长期投资价值持续。大行定增方案落地,银行中期分红仍在推进,同时多家银行发布估值提升计划。股息率高、资产质量有较高安全边际的银行仍有绝对收益,重视配置性价比。
华泰证券表示,近一年险资、ETF持续买入,公募、外资为新增量。一方面,险资普遍加大红利股配置力度,银行股盈利稳健、股息回报较高,为增持优选;中央汇金等资金增持以沪深300为代表的ETF产品,高权重的银行板块持续受益。另一方面,随公募改革新规落地,当前主动权益基金深度欠配银行板块,考核体系变化有望引导资金配置行为纠偏;中国资产重估与全球资金再配置背景下,外资逐步回归,增量资金有望流入银行板块。
【月度AH价格优选策略:优选港股、A股市场“更便宜”的标的】
资料显示,银行AH指数由中证银行指数及其中同时有AH上市的香港市场证券组成,采用AH价格优选月度证券类别转换策略,目前共有42只成份券。截至最新,港股银行股14只,权重40%,A股银行股28只,权重60%。
简而言之,银行AH在中证银行指数基础上,在AH市场中优选“更便宜”的标的。从历史表现来看,这一策略有效性得到验证。
截至6月5日收盘,银行AH指数年内上涨14.31%,跑赢同期中证银行指数超5%。
自2017年12月6日指数发布以来,银行AH全收益指数累计涨81.44%,大幅领先同期中证银行全收益指数59.17%表现。值得关注的是,自指数发布至今,估值(PE)收缩达14%,显示指数区间收益全部归因于其盈利增长与分红,而非估值扩张。
统计区间:2017.12.6-2025.5.30。
从投资胜率来看,截至5月底,银行AH全收益指数多区间跑赢中证银行全收益指数;同时,各区间跑赢多数AH中资银行股,相对个股投资,拥有更高胜率。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5.30,各区间对比中资银行股胜率时,剔除区间内新上市个股。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可通过基金管理人或代销机构提供的移动客户端、官网等渠道查询其基金交易、保有情况和持仓收益等信息。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