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报道,99岁的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东京出席国际论坛时直言不讳,称中国发展势不可挡,美国关税政策终将自食其果。
马哈蒂尔此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这位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政治家,始终关注中美博弈的走向。在他看来,中美之间的较量并非简单的实力对比,而是两种发展模式、两种国际秩序观的碰撞。美国试图通过遏制手段阻挡中国崛起,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中国的发展轨迹证明,外部压力反而能激发内在潜力。特朗普执政期间发起的贸易竞争,原本意在打压中国,结果却加速了中国关键技术自主化进程。半导体产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美国禁令促使中企加大研发投入,如今部分细分领域已实现国产替代。这种"逆境成长"的能力,恰恰是美国难以理解的。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现行策略存在根本性矛盾。一方面宣称要维护全球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却采取孤立主义政策。马哈蒂尔尖锐指出,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将"整个世界视为敌人",导致美国企业成本飙升。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3%,普通家庭年均多支出1200美元。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正在动摇美国经济的根基。
国际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拜登政府试图修复同盟体系,但欧洲国家对美国政策的信任度持续下降。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公开表示,欧洲需要战略自主。与此同时,东盟国家集体拒绝在中美间选边站队。这种多边主义趋势,与马哈蒂尔倡导的"向东看"战略不谋而合。
美国内部危机才是最大隐患。政治极化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老化制约竞争力提升。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显示,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的专利数量增速已落后于中国。
中国展现出独特的治理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特点,使其能够高效实施长远规划。5G网络建设就是一个明证——中国用5年时间建成全球最大商用网络,而美国至今仍在为频谱分配争论不休。这种执行力的差距,在大国竞争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遏制策略面临三大困境。首先,全球供应链深度捆绑,强行脱钩只会两败俱伤。苹果公司最新财报显示,其中国供应链占比仍高达90%。其次,新兴市场国家更看重发展机遇而非意识形态。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明确表示,不会在中美间二选一。最后,美国自身也依赖中国市场,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预计达3500亿美元。
中国崛起具有历史必然性。作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国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近一个世纪,这种历史纵深赋予当代中国独特的战略定力。马哈蒂尔特别强调:"中国存在的时间比美国长得多",暗示文明延续性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
国际秩序正在重构。随着多极化趋势深化,美国单边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最新投票显示,120个国家反对美国干涉他国内政。这种民意变化反映出世界对霸权思维的厌倦。相比之下,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获得100多个国家响应,展现出更强的感召力。
技术革命带来新变量。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中国在这些赛道保持领先地位,2024年人工智能论文发表量占全球35%,光伏组件产量占80%。这种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国际话语权,上海合作组织已启动数字货币跨境结算试点。
马哈蒂尔(资料图)
美国需要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单纯依靠遏制无法阻止中国发展,反而会加速自身衰落。历史表明,大国竞争最终比拼的是综合国力。美国若继续沉迷于零和博弈,可能错过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期。相反,与中国开展建设性合作,才是确保长期繁荣的现实选择。
马哈蒂尔的警示发人深省。当美国还在为霸权地位焦虑时,中国正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这种对比折射出两种文明观的深刻差异:一个是追求即时优势的扩张逻辑,一个是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理念。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真正的问题或许不是"谁将取代谁",而是"如何构建更公平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