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焦点聚集于中美芯片对抗的同时,中美在稀土领域的博弈悄然升温。6月2日,彭博社敏锐地指出,在这场互不妥协的对峙中,中国凭借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掌控,展现出愈加突出的战略优势。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曾以其壁垒自豪,但如今,依靠稀土资源这一未完全打出的“牌”,中国正在改变这场科技竞争的格局。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在半导体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占据了技术竞争的优势。然而,当中国回应美国单方面挑起的关税战,并对钐、钆、铽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时,美国的工业体系受到了严重打击,许多项目纷纷停摆。即便是美国专家也不得不承认,现阶段中国的影响力超越美国,想要彻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恐怕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
更令美国感到不安的是,中国在芯片替代技术上的进步速度远超预期。讽刺的是,尽管中美在日内瓦达成经贸共识,中方也严格履行了承诺,暂停了相关的反制措施,但美国方面却迅速上演了“变脸戏码”。美方官员以“中国未放宽稀土管制”为由,拒绝降税,并且继续推出关于AI芯片的新规,切断EDA软件的供应,同时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打压。这种“签完协议就掀桌”的做法,引发了中方的强烈抗议,商务部发言人严正指出,美方行为“严重违背中美共识、严重破坏会谈成果、严重损害中方权益”。这一“三个严重”,无疑为美方的行为定下了严重的基调。
目前,稀土管制的连锁反应已经逐渐显现。福特芝加哥工厂因稀土断供而停产,印度的汽车产业由于稀土磁铁的短缺而面临停工危机,日韩的电池和半导体巨头们也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实际上,彭博社指出,虽然中国目前已对主要用于国防的中重稀土采取管制,但真正的大招——用于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等消费领域的轻稀土,如钕、镨等,尚未被动用,这恰恰是中国手中的一张重要筹码。
面对这一现实,美国的应对措施显得急功近利且充满矛盾。五角大楼在《国防工业战略》中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计划到2027年之前建立起一条完整的稀土供应链,以满足国防需求。特朗普政府则变身为“矿产推销员”,推动美国本土稀土企业MP Materials与沙特矿业巨头签订协议,并力图与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展开合作,同时将目光投向巴西、南非等潜力产地。然而,这些努力依然无法掩盖美国稀土产业面临的三大硬伤:缺乏具有商业价值的富矿(芒廷帕斯矿独木难支);在重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上落后中国近20年;以及稀土产业投入巨大,周期长,利润低,难以与成熟的中国供应链竞争。
美国亚洲协会的研究员尼尔·托马斯曾警告道:“如果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中国完全有能力对美国的国防供应链实施‘精准打击’。”战斗机、核潜艇等高端装备对特定稀土元素的依赖,使得美国面临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福特工厂停产的影响。稀土的出口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博弈的“风暴眼”。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指责中国“扣住”稀土,而特朗普则在社交平台上咆哮称“中国违约”。然而,事实上,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澄清,出口审批的延迟只是由于新系统的磨合问题,并非意味着“禁止出口”。与此同时,中国也表现出了善意,暂停了对28家美国企业的出口管制,并明确表示会“依法依规受理许可申请”。
可以看出,中国的稀土筹码并未完全使用,技术储备和资源掌控形成了双重威慑。而美国在构建稀土自主供应链的雄心下,深陷资源、技术和成本的三重困境,短期内很难有所突破。专家频频发出警告,实则是对当前困境的清醒认知。
稀土本不应成为对抗的工具,其真正的价值应体现在推动全球科技的进步。解决当前困局的关键,便是践行中方提倡的“相向而行”原则。美国应该摒弃零和思维,承认相互依存的现实,停止单边主义的霸凌行径,并且重建规则互信,维护双方的共识。在国家安全与全球供应链稳定之间寻求智慧的平衡,才能避免双方的双输局面。而只有建立负责任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才能让稀土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基石,而非引发冲突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