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行情,很可能正在通过行情的暴风眼——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酝酿着足以掀翻一切的惊涛骇浪。这场风暴,正在黑暗中蛰伏,随时准备撕碎所有侥幸者的幻想。
一、暗流汹涌的市场表象
先看外围市场,简直像打了兴奋剂的狂徒。自从4月7日老川一番折腾后,各国股市如同脱缰的野马,撒开蹄子狂奔。德国股市直接冲破历史天际线,连印度股市都快摸到历史高点的天花板。这哪里是正常的市场波动,分明是全球资本在吹响冲锋号,而我们的A股却像个蔫头耷脑的病秧子,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再把目光转向国内,外资就像一群嗅觉敏锐的鬣狗,集体对A股垂涎三尺,AH比价跌到历史最低谷,简直就是明晃晃的“打折促销”招牌。
更夸张的是居民存款,160万亿的数字,比去年全国GDP还多出一大截,这堆躺在银行里的资金,就像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活火山,上面的人怎么可能任由它永远沉寂?
二、温柔陷阱下的致命杀机
现在的A股,就像被央妈牵着缰绳的烈马,只能按照既定节奏慢慢踱步,但凡有点撒欢的苗头,立马就被勒住。在这种调控下,专业机构就像狡猾的狐狸,专挑局部热点搞突袭,沪深300、上证50这些大盘股碰都不碰,逮着某个板块就往死里炒,等散户被涨势勾得红了眼冲进去,它们又像鬼魅般消失,转战下一个战场。
这种玩法,机构根本不在乎成交量是多是少,但散户可就惨了。行情一旦调整,谁也不知道这是洗盘还是出货。机构跑起来比兔子还快,等散户反应过来,黄花菜都凉了。股价炒得老高,追吧,怕接盘侠当定了;不追吧,其他股票跟死鱼似的毫无生气;等股价回落再入场,又根本分不清这是蓄势还是崩盘的前兆。散户在这场博弈里,就像蒙着眼和狐狸打架的小孩,被耍得团团转。
本质上,机构和散户就是天生的死对头,散户在这场战斗中,就像拿着木剑对抗坦克的士兵,既看不清敌人的动向,又摸不透对方的战术。即便偶尔猜对了,只要跟风的散户多了,机构立马换套路。所以,散户想要活下去,必须像情报员一样,死死盯着机构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要识破“机构震仓”这个狡猾的陷阱。
幸运的是,如今金融工程和量化模型已经相当成熟,普通人也能借助这些工具,窥探到机构的部分动作。所谓“机构震仓”,说白了就是机构先砸盘压价,把胆小的散户吓出去,然后再偷偷买回来,就像猎人设下的圈套,等着猎物往里钻。
三、冰火两重天的板块博弈
上周的“可控核聚变”板块,就是“机构震仓”的典型案例。周四、周五股价一跌,各路看衰的声音就像苍蝇一样嗡嗡乱飞,说这概念就是画大饼,几十年都未必能变现。但真相是什么?用“全景K线”一照,机构就像勤劳的蚂蚁,一直在板块里忙进忙出,代表“机构库存”的橙色K线就没断过。调整那两天出现的蓝色K线,分明就是机构故意制造的恐慌,把跟风的散户洗出去后,立马掀起第三波暴涨,简直把散户玩弄于股掌之间。
反观半导体板块,3月份之前,机构还像热恋中的情侣,天天在里面腻歪,橙色K线连成片。可一进入3月份,突然就像被泼了冷水,“机构库存”消失得无影无踪,K线全变成灰色,机构早就在行情下跌前脚底抹油溜了。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有机构关照的股票,就是飞上枝头的凤凰;一旦被抛弃,立马变成人人嫌弃的破抹布。
对于普通人来说,与其被走势牵着鼻子走,被主力玩弄于股掌之间,不如主动出击,去应用市场搜索安装「博尔系统」手机应用,用专业工具看清机构、游资的真实意图。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市场里,只有武装好自己,才能在暴风雨来临时,不至于被吹得粉身碎骨!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PS2:
「全景k线」数据是将:机构库存、空头回补、资金交点、强力回补、强力回吐等共计五个数据,用不同颜色映射到对应的K线中,态进行映射。样,观察市场,能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
四、数据背后的生死博弈
昨天我就强调过,即时库存数据就是市场的生命线。昨天“即时库存”大幅下降,跌到2100多家,这就像给市场敲了一记警钟。要知道,只要机构活跃的股票维持在2000家以上,行情就像被上了保险,再差也差不到哪去。可一旦跌破这个数字,就像军队失去了主力,剩下的资金就像没头苍蝇,只能在市场里慌乱打转。
好在今天“即时库存”数据有所回升,这就像给奄奄一息的病人打了一针强心剂。但别高兴太早,市场的残酷游戏才刚刚开始。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