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月份抛售了189亿美元的美债,可有意思的是,财政部的最新数据却显示:中国的美债总量居然从年初的7064亿涨到了7654亿。这数字一出来,不少人一下懵了,怎么越卖越多?难不成真有卖一送一的好事?
别急,先把情绪放一边,咱们先把账摊开了看。
财政部这个数据,确实是官方公开的。问题就出在统计口径上。外界看到中国在抛售,但美方那边统计的持有量并不是一笔一笔实时更新的直接买卖数据。它统计的是美国境内的外国机构账户上的美债余额。重点在这个账户上,不在谁是真正的买家。
很多时候,中国并不是直接通过本土银行去买或卖美债。中国的外汇管理局或大型银行,可能通过比利时、瑞士、新加坡等地的代理银行去运作。这些中转账户里的债券,在统计上很可能被算作其他国家持有的。但背后是谁,财政部并不会一一解释。所以出现这种越卖越多的数据看起来反常,其实是多个渠道之间账目流转的结果。之前在比利时账户上的债券被转回来了,也有可能是其他基金操作后回到了中国名下。
抛开这些技术层面问题,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中国在做的,是换仓而不是简单清仓。抛掉部分美债,同时买入其他期限更灵活、收益更稳定的资产,或者干脆就换成现金储备。这种策略不是情绪化操作,而是针对当前国际局势下的精细调整。
2024年一整年,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拉高,美联储虽然嘴上说可能降息,但市场对其货币政策前景信心越来越低。美元贬值压力在增大,美国国债的吸引力在变弱。现在不动,等啥?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但你说中国就真能一下子全清?当然不能。那可是几千亿美元的盘子,说清就清,那不就砸自家脚吗?所以才说,这是一个减缓暴露的过程,不是一刀切的撤退。减持美债,是一种信号,是一种策略上的缓步分散风险的动作。要是有人解读成打脸自己表里不一,那只能说太不了解这个复杂系统了。
美国财政部的数据统计是有滞后的。比如这次3月的数据,实际发布时间是在5月中旬。再加上不同代理行的登记流程、清算时间,根本不能直接对应当月操作→当月数据这种线性关系。你可能看到3月卖了189亿,但同期别的渠道转了更多回来,总额反而看上去变高了。是不是操作矛盾?不,是信息碎片之间的错位。要是想用这个当证据质疑中国自相矛盾,那就是拿错误的标准来套不对应的逻辑。
说句实在话,美国现在债台高筑,全球看得一清二楚。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调整,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美债在中国手里,过去曾是安全资产,现在更像是风险暴露点。想保值,就必须动。想脱钩,得分阶段来。既不能一口吃掉,更不能一脚踹开,这事儿得讲节奏。真不是一张图、一个数据就能看清楚的。
而且中国持有的美债,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财投资。在这种国际金融博弈的大棋盘上,每一次加仓、减仓都不是随意拍脑袋做的决定。背后对应的,是政策的方向、全球市场的变动、外交的节奏,甚至是对冲其他地缘风险的考量。
也许你看到的数字让人疑惑。但在复杂的金融世界里,数字并不会说谎,只是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全貌。越抛售越多?可能只是账面上的一次换位,也可能是多渠道切换后的一种回流。这不是笑话,是战略。
有时候,耐心才是真本事。你以为的矛盾,其实是对方根本不打算解释的默契。你看不懂的那些反常,恰恰才是布局的开始。
问题的关键,从来都不在一个月多了几十亿,而在接下来会少掉多少依赖。少得慢一些,不代表不会少。看得懂这步棋,才明白什么叫主动掌控。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