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5月2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现身京都舞鹤市,先后视察了海上自卫队基地与日本联合造船舞鹤工厂。他在随后的记者会上高调宣称,日本拥有“世界领先”的破冰船技术,并声称该领域“可能成为打破美日关税谈判僵局的关键突破口”。更为露骨的是,石破茂直接表态,日本政府“支持美军舰艇在日本进行维修”,并暗示日美联合开发破冰船和军民两用舰艇“势在必行”。
这番表态非但不是单纯的技术合作愿景,更是一场以“造船技术换政治筹码”的现实交易,其背后隐藏着三重意图:第一,配合美国遏制中国在造船领域的全球优势;第二,借助美军资源绑定拉升日本军工竞争力;第三,为日本政府在美日关税谈判中争取主动权。
早在今年4月,美国海军部长费伦就访日考察日本造船能力,向日方提出协助美方建造军民两用舰艇的“紧急请求”。美方理由十分简单直接:中国的造船能力正在远远甩开美日。根据美方智库的估算,中国当前年均造船吨位超过全球一半,是美国的200倍之多。这种对比让美国海军极度焦虑,若战争爆发,中国将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高强度舰艇补充,而美国早已失去了二战时期的造舰速度和工业韧性。
面对现实差距,美国不打算完全靠自己弥补,而是试图通过拉拢日韩,将亚太盟友的造船体系转化为自身的战备后方。在这一背景下,石破茂提出“美军舰艇可以在日本维修”,既是对美方诉求的主动回应,也是在展示日本愿意充当美国战略外包工厂的决心。
然而,这并不只是一次造船技术合作。石破茂特别提及“破冰船技术是谈判关键”,说明日本政府试图以技术换取政治回报。当前,美日之间的关税摩擦愈演愈烈,拜登政府与特朗普团队虽在对华问题上立场趋同,但在经贸政策上却均未对日放松施压。石破茂急于在这种背景下为日本制造业争取喘息空间,才抛出“破冰船”这一筹码,意图向美国示好,换取关税让步。
选择破冰船这一细分领域作为突破口也非偶然。中俄近年来在北极航线开发方面的合作令美国极度警觉,而破冰船正是穿越北极航道的战略装备。中国已具备自主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能力,俄罗斯更是长期经营极地航运体系。日方此举既是响应美方在“极地制衡”上的要求,也有意借机撕开中俄合作防线。换言之,日本正企图用“破冰船外交”切入北极战略博弈,并将其纳入日美同盟的军事外包链条。
在石破茂的讲话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日本造船业必须依靠“国际军工合作”才能重新获得竞争力。这一表态从侧面印证,近年来日本造船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已持续下滑。即使拥有技术储备,也缺乏产业链韧性与自主发展空间。日本政府选择以“军舰外包、基地维修”作为突破点,本质上是试图在美国对抗中国的大棋盘中,为本国制造业寻一块“战略附庸”的位置。
但问题是,这样的“合作”真能如石破茂所言带动日本制造业回暖吗?答案恐怕是:只换得一时利用,难赢得长期地位。美国拉拢日企参与造舰,不过是出于自身战略空心化后的被动选择。一旦美方恢复本土军工产能或重启补贴政策,日企恐怕将再次被边缘化。日本的这场“破冰交易”,极有可能沦为“技术廉价输出+战略高度依赖”的双重被动。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以“安全合作”为名、实则为美军提供后勤与装备支持的行为,正不断冲击日本战后“非战争国家”的宪政底线。从部署“宙斯盾舰”、“岸基反导系统”,到如今要为美军舰艇提供维修能力,日本已越来越深地介入美国军事部署体系。石破茂所谓“拉动产业”的说辞,不过是军事依附背后的遮羞布。
与此同时,日美关税谈判中,日本真正争取到的又是什么?美国对日农产品、钢铁等多项出口依旧强硬施压,而所谓的“技术换市场”模式极有可能只带来象征性让步,远不及日本在破冰船、战舰维修等领域即将作出的战略让渡。
总之,石破茂打出的“破冰船牌”,表面看是技术外交,实则是一场政治押宝、军工投诚、对华示强的综合操作。它展现了日本新政府面对中美博弈时的路线选择:不再试图在中间调和,而是全面投向美方阵营,哪怕代价是以国家产业主权换取关税松绑,以对美让渡换取象征性“国际地位”。
但历史告诉我们:站在航母甲板下永远无法成为海洋强国,替他人造船,终究也撑不起自己的舵。而一艘破冰船虽能凿开浮冰,却未必能解开日本自身陷入的战略封冻。日本要想真正突围,不在于为谁维修军舰,而在于是否敢于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与方向。否则,无论破多少冰,前方等待的也许只是更冷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