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国内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上下,军民坚持了长达14年的抗战,最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这一过程中的付出、牺牲与努力,不言而喻,展现了无数英雄人物和普通百姓的坚韧与毅力。
然而,战争的爆发极大地阻碍了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与增长。在抗战的持久阶段,尤其是面对敌、伪、顽三股力量的合围攻势,经济封锁与军事进攻不断升级,给中共各根据地与部队带来了巨大的困境。地盘缩小、部队减员、物资供给紧张,成为这一阶段最典型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并为长期抗战积蓄力量,华中地区的根据地逐步谋求独立自主的转型,努力创新战时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皖中地区,尤其是新四军第七师,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战时经济的一大亮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四军第七师不仅能够养活20个甲级师,而且每年上缴20万两黄金,赢得了“富七师,甲全军”的美名。究竟是什么使得新四军第七师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呢?
虽然提到曾希圣和蔡辉这两位人物,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他们却在1941年5月之后,为新四军第七师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从此,他们的名字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传奇之一。曾希圣担任新四军第七师的政委兼皖中区委书记,而蔡辉则负责财经工作。正是他们的携手合作,推动了这一奇迹的发生。
在新四军第七师成立之前,1941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对新四军皖南部队发动了突袭,导致新四军皖南部队遭遇了巨大的损失。经过长达10昼夜的激战,叶挺军长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等战士被叛徒杀害,7000余名官兵突围失败,英勇牺牲。仅有少数指战员成功突围,并转移到了江北和苏南地区。
这场突袭给国内,尤其是党内带来了巨大的震动。曾希圣迅速接到命令,赶往无为沿江,接收突围的皖南部队。后来,这些突围的战士成为了新四军第七师的一部分骨干力量。为了重建新四军,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新四军整编为七个师,而曾希圣便领导了这一过程。
新四军第七师的成立初期,兵力不足2000人,地盘狭小且孤立,和敌占区及反共军统治区夹杂,形势十分艰难。尽管如此,曾希圣坚信,皖江地区作为华中敌后的一块战略要地,具有重要意义。他决定在这里坚持抗战,并努力发展根据地,尽管四周敌伪据点星罗棋布,敌情复杂。
面对严峻的现实,曾希圣采取了隐蔽发展的方针,首先要确保站稳脚跟。加强党组织建设,发动群众,建立隐蔽据点,为后续的反击积蓄力量。渐渐地,他成功地打破了敌伪的封锁,改善了新四军第七师孤立无援的局面。
短短四年间,从1941年到1945年,虽然起初兵力不足,土地面积和人口都很有限,但新四军第七师迅速壮大,至1945年时,兵力已达到近20万,控制的地区面积超过22500平方公里,人口也突破300万。这样的发展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段时间里,新四军第七师的迅速扩展离不开军事上的战略决策,但同样也少不了像蔡辉这样负责财经工作的领导者的努力。在部队的经济维持上,蔡辉等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初期,部队经济非常困难,财政收入严重不足。频繁的战斗导致了资金的急剧短缺。曾经有一段时间,战士们每天的菜钱都没有着落,部队的物资供给更加紧张,连基础的盐、布匹、农产品都匮乏。面对如此困境,蔡辉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缓解经济压力。
首先,蔡辉建议沿江、沿湖、沿路实施粮食封锁,垄断粮食贸易,切断日伪的粮源;同时,他也倡导盐业公营和发展公私合营合作社,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了筹集资金,蔡辉提出发行债券,回笼法币,并对非货币物资自由贸易进行管控。
这些措施为新四军第七师解决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也为部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蔡辉的努力,皖中地区的经济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到1944年秋天,皖中根据地的财政收入较1942年增长了两倍以上,突破6000万元。
这些财政收入不仅满足了新四军第七师的基本需要,还支持了其他兄弟部队的运转。特别是在1943年至1945年间,新四军第七师的上缴金额高达5300万元,相当于26.5万两黄金,足以养活20个甲级师一年。
新四军第七师的这些成果也打破了外界对抗战部队经济困难的固有看法,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战时经济奇迹之一。